高一语文《论语》练习答案雍也篇第六一、(1)D(“宽恕”之心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
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三、(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
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四、(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
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五、(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六、(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
)(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述而第七一、(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
”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二、(1)C (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
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
)(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
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3)是最后一句。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
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但他在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
”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
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
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
”三、(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
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学,孔子就教他们。
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
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
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
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参考译文】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虽然不想用它(作为牺牲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孔子说:“(只要)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
(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
(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
”四、其实没有矛盾。
孔子强调学生首先要进行思考,再尝试表达,学生有求学之心,他就会对启发诱导、诲人不倦。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不再教了。
五、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
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
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六、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
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③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④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七、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第①段找出“好勇”来概括子路是比较容易的,但“无谋”的概括就要懂得根据第④段的意思进行反面推断才能得出。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孔子称赞颜回是观点,而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显然是颜回的表现,以及孔子的评判标准,根据这一理解,从原文筛选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好勇而无谋(有勇无谋)。
(2分)(2)颜回积极入世,有任用就参与治国救民(1分);更可贵的是,不被任用时,颜回能安守贫困,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2分)。
这些都符合儒家“仁”(贤人)的标准,因此孔子称赞他“贤哉”(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②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③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④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⑤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八、(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