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探究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开放、自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标签: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一、创设创新情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则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做法
教学情境创新有多种形式,如动手操作、电教媒体展示、新知识间的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实物觀察、“问题解决”的方法。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独特、新颖、有创造性。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三、运用问题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
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相互启发。
”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敢于
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遇到“意外”,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拽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
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
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没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四、引导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己学习的条件。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
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一种折法。
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五、数学课堂作业可以提高整体素质
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
要求:一是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
二是设计合理,经济实用。
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
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自己需要的年历。
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六、加强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面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能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培养出聪明之树,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杜龙娥.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N].科学导报,2009-03-16(023).
[2]孙文俊.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