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想要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精神 支持和其他的帮助,就应该在他人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 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Thank you . The end.
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 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 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4 自然消退(衰减)
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正强化,即对这种行为 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正强化,会逐渐消 失。
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例如,有的 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时,会象小孩子那样 装病不起或嚎啕大哭。某些领导者因遇到挫折而对下 级发脾气,也属于倒退之列。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④妥协。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上的紧
一、强化理论
强化的时间安排
1 连续的强化
每次发生正确的行为都予以强化。
一、强化理论
强化的时间安排
2 间断的强化
①固定间隔的强化:强化的时间固定不变,如:计时工资、月度奖 、年终分红等 ②可变间隔的强化:没有固定时间,随时都可能实施的强化,如: 口头的表扬、临时性奖励 ③固定比例的强化:按预先规定的一定比率进行强化,如:计件工 资 ④可变比例的强化:没有完全固定的比率,对行为的强化具有较大 的随机性,如分等综合奖
二、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
案的特点。 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
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
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 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二、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发展了海德理论,认为人们在根据行为进 行原因推断时,首先要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 的,原因推断的主要依据是非共同效果。 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 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 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2 惩罚
当某一不合要求的行为发生以后,即以某种带有强 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 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 的令人愉快和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 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3 消极强化(逃避型学习)
标而产生的挫折。 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健康状况,个子的高矮
和身体上的某些缺陷所带来的限制。 ②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能力、智力、知识经验
的不足。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1 理智性反应 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加强努力,反复尝试,改变行为,
调整目标和改变目标等行为。挫折对理智的人来说往 往是事业成功的先导。
二、归因理论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最基本结论: 2 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 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
受到最低评价。
三、挫折理论
挫折,就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因而产 生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② 固执。固执是指当一个人一而再,再三地受到挫折,
便逐渐地失去了信心,感到茫然、忧虑,甚至冷漠、 固执、悲观厌世,无所作为,进而失去喜怒哀乐,对 什么事都无动于衷。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③ 倒退。倒退又称为退化或回归。人们在受到挫折时,
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往往令人很难承受。为了摆脱 这种状态,人们往往采取妥协性措施,可以减少在挫 折时由于心理或情绪的过分紧张而给身体造成的损害 。 妥协措施常见的表现形式:文饰、投射、反向、表同
三、挫折理论
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 :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美国心
理测验专家 罗森茨威格),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
一、强化理论
此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 (B.F.Skinner)提出。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 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用改造 环境(包括改变目标和完成工作后的奖惩)的 方法来保持和发挥积极作用,减少或消除消极 行为,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1 积极强化(正强化)
在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即 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的作 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行为反应的频 率。
正强化的因素: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奖 品,分配干有意义的工作等。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凯利指出:“如果条件存在,特定的结果也存在,这 种条件消失结果也随之消失,那么这种结果就归因于 这种条件。”(Kelley,1973)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立方体归因模式 凯利认为归因者在感知到某种行为之后,一般就从个
人、客观刺激物和时间三个方面根据有关的一致性、 一贯性和区别性综合信息进行归因,这就形成了其立 方体归因模式。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① 攻击。攻击又称侵犯和对抗,它是当一个人受到挫折
以后,对客体产生的强烈的敌对性情绪反应。攻击可 以分为两种情况,即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所谓直接 攻击,就是指攻击行为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 所谓间接攻击,就是指把愤怒的情绪发泄或转嫁到毫 不相关的人或物上。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根据看法不同分为三类: 一、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 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即创造一定的操作条件),就可以 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强化理论 二、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的结果 ,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 的。——归因理论 三、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在思想认识相结 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挫折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013100822 吴燕
激励理论
内容型
过程型
行为改造型
研究需要的内 容和结构如何 推动人们的行 为
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 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 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使这种 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 的发展过程
研究如何改造和 转化人的行为, 变消极为积极的 一种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具有对行为进行个人归因的偏好。 (why?)
解释一 :海德指出,我们之所以倾向于作个人归因,是 因为我们通常难以适当地在行为和它们的潜在起因二 者之间作出区分,这种失败引导我们作个人归因,用 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趋于“使行动与人相似”。
解释二:人们感性地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周围的环 境。这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行为本身,从而忽视了 环境因素,行为一般比情境更显著,更引人注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归因中的三条关键信息: 一贯性是指行为是否随地点和时间而变化; 一致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和其他人的行为相比; 区别性是指行为作为其目标的一种机能,如何变化。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协同原则 凯利认为,人类归因过程是一个合理的、逻辑的过程
。人类归因所依据的主要手段就是分析原因和结果之 间的协同变化,以便从多种可能的原因中找出和行为 事件共存亡的条件,并把它确定为特定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最基本结论:
1 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 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学习任务容易和 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 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 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 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 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 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 鼓励。
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冰雪洪水、地震山崩等。 ②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到的政治 、经济、风俗、习惯、宗教、道德等等的限制。 另外,外在因素还包括组织者的管理不善,教育不力以 及工作环境中缺乏良好的设施和人际关系等等。
三、挫折理论
产生挫折的原因
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又称内因,主要是指主观因素阻碍人们达到目
对付挫折的能力。
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条件 (二)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三)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四)挫折频率
(五)个性因素
(六)社会支持
三、挫折理论
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1 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压抑、投射、认同、合理化、反向、升华 、补偿
2 正确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 增强自己;调节抱负水平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立方体归因模式
二、归因理论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B.Weiner)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和同事在1972 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