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概述

3)综合型激励理论 –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期望模式)
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所提出的激励
综合模式,就是企图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 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激励因素都 归纳进去。其代表性的公式是:
M=Vit+Eia(Via+EejVej)
这是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 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弗洛姆的《期望 理论》(1964)、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 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1968)、亚当斯 的《公平理论》(1965)等。
2 、按时期划分的激励理论:
早期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XY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当代激励理论
阿德福 ERG模式 麦克利兰需求理论 认知评估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公平理论 增强理论 期望理论
公式中: M——代表某代表对该项活动本身所提供的内酬效价, 它所引起的内激励不计任务完成与否及其结 果如何,故不包括期望值大小的因素,也可 以说期望值最大是1,所以可不表示。
Eia——代表对进行该项活动能否达到完成任务 的期望值,也就是主观上对完成任务可能性 的估计。进行这种活动时,人们要考虑自己 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客观上存在的困难等。
资料来源:荣泰生 《组织行为学》第141、147页 ,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8版
3、按心理学派别划分的激励理论
1)行为主义激励论 – 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 新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 行为修正激励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认知派激励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 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归因理论、目标激 励理论、公平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
这是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的理论,
它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 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 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 奥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1972)、 麦克利兰(P.C.Me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 论》(1964)和赫茨伯格(P.Herzberg)的《双因 素理论》(1959)等。
第六章 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激励英文为“Motivation”,是由拉丁文 “moveve”转化而来,意指推动“to move”。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 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俞文钊《管理心理学》)
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 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 二、激励理论及其分类
自20—3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 家和社会学家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 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对这些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 归纳和分类。
1、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所研究的激励侧 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把各种激 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和 过程型和综合激励模式。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 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 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 和内在性需要
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 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 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 行惩罚。
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 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 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 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 员工:锲而不舍。
(2)、行为改造型(或增强型)激励理论(Behavior
Modification Theory)
这是着重研究激励目的理论,激励的目 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 有《挫折论》、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957)、 组织行为改造型理论(OB Mod)等。
(3)、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Theory)
2、Eia·Via代表任务的完成所起的内激励作用。
3、Eia Eej Vei代表各种外酬所起的激励效果之 和,其中引入两项期望值是因为前者是对完 成任务可能性的估计,后者则仅是对完成任 务与获得奖酬相联系的可靠性的估计。
总之,前两项属于内在激励,第三项属于 外在激励。三者之和代表了内、外激励的综 合效果。
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 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 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 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 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 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 励工作的成本。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 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 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 统一。
a——完成。
如果我们把公式中的括号破除,将Eia乘 入,则公式右端则变为如下三项:
1、Via,代表工作任务本身的效价,即这工作 对工作者本人有用性大小。只要本人做那种 工作感到有很大乐趣,很有意义,那么完成 工作任务的期望值就为1,即完成任务的主观 概率是百分之百,所以不必再乘l了。因此, 这一项也代表做这件工作本身的内激励。
Via——代表对完成任务的效价。
EejVej——代表一系列双变量的总和。这些双 变量中的第一个Eej代表任务完成能否导致获 得某项外酬的期望值;第二个Vej代表对该项 外酬的效价。在估计Eej时,人们考虑完成任 务后,有多大把握得到相应的外酬,如加薪、 提级和表扬。
公式中下标的意思是:
i——内在的;e——外在的;t——任务本身 的;
• 三、激励模式:
1.激励模式之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刺激 (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 标、反馈等。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 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这种“目标—目的”行为又总 是围绕着满足需求欲望进行的。一种未得到满足的 需求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导向行为 的初始动机,因为未得到满足的要求会造成个人内 心紧张,导致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求来解除 或减轻其紧张程度。由于这一活动是针对某一目的, 目的达到时,需求满足,激励过程亦告完成。可见, 激励过程是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需求得 到满足而告终,这 便构成了需求第一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