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200610100018【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多种修辞手法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用途具体而言细分为: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作者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手法, 尤其是托物言志, 展现作者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提高鉴赏散文和写作散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建立自由、宁静、乐观、向上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如诗如画的语言美和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掌握课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点拨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陋室铭》吗?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笔下这样古典雅馨,就是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的居住环境。
虽然是陋室一间,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
那么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现代社会,如果你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你会希望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点拨后引入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二、作者介绍1、课文注解2、补充介绍李乐薇,女,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
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原因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
这一时期的台湾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
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三、解题我的空中楼阁:偏正式的短语,我的是修饰语,做定语。
主语便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是我的呢?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一般冠以我的什么。
按照常理,都是强调主语什么的作用,也说明着一种事物对我的影响之大,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就会明白作者李乐薇这么写的用意。
空中楼阁:重在虚无缥缈,从现实的角度很难实现,可喻易幻灭的希望或虚幻的前景等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现多用来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近似于"海市蜃楼"。
重在没有根基,脱离实际。
在本文中,作者反其意而行,采用本意:建筑在或说漂浮在空中的阁楼。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雾失楼台"的景色变幻中,犹如耸入天际的蓬莱仙阁;又指作者心中向往的一块远离尘嚣,没有污染,没有倾轧的幻景中的净地;作者追求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境界。
其中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阅读感知1、学生接龙朗读课文,初步体会。
(问题:朗读的时候边思考《我的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2、正音,并且点拨重点字词。
3、播放录音,深入感知。
(提示:注意朗读的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五、整体感知1、提问:《我的空中楼阁》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主要是我的空中楼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李乐薇围绕空中楼阁都写了哪些景物?同学们可以自己归纳。
明确:1-3小屋;4-8树;9-10领土与领空;11小屋的空气;12小屋的光线;13小屋的环境,14小屋的山路;15小屋的昼夜;16小屋的装饰;18-19小屋的自然(整体认识)2既然作者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小屋这么多的景物,那么作者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小屋的这些景物的呢?(提示: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作者描写景物的立足点,看看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都是从哪些角度入手的?)明确: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对小屋进行描写?明确: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
以小屋为中心, 多侧面、多视角展开内容:1) 多侧面小屋与山体小屋与树木小屋与天地小屋与空气小屋与光线小屋与山路小屋与夜色小屋与鸟语2) 多视角远看与近观俯瞰与仰视以小屋为中心呈辐射状关系, 这一思维方式, 曰“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恰当运用,使文章血肉丰满。
仔细看:1-3小屋与山体(远观全景图,正面实写,第一二四段的描写)4-8小屋与树(近看改为远观,仰望远观,侧面虚写,第八段的描写)9 -11小屋领空(正面虚写)12 小屋的光线(正面实写)14 空中走廊(正面虚写)15 小屋的昼夜(正面实写)3、那么立足于小屋之外,作者都描写哪些景物?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即小屋与山,小屋与树。
4 、那么描写小屋与山,小屋与树,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有没有变化?作者是从一个角度观察的,还是变化立足点观察小屋与山、树的关系的?(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明确:立足点是有变化的。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
远观全景。
例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些都体现了立足山外进行远观全景式的观察。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
局部近景。
例如: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
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例如: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5、我们先来看看小屋与山的描写。
同学们,一起来读描写小屋与山的的句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明确:⑴第一段: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明确:①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
②眉黛与眉梢的痣都是人才有的特征,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山与小屋。
同学们,这个句子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③应用比喻有什么作用?简短的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描写的物体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④眉黛(见课文注解)。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
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并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独出心裁,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
“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
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恰字说明山与小屋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三、联系古诗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
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用眼波眉峰来形容山和水看是形象实际上并不清楚。
主要还是要发挥读者自己的想象。
)⑵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明确:体现小屋在山的映衬之下玲珑小巧的特点。
喜爱之情显露无遗。
⑶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
明确:(一)联系古诗词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句相似(李白《望天门山》)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一句相似(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二)从“点”“面”上表现出小屋的形态特征,而且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戊。
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
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三)提问:这句话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手法的应用,深入的说博喻。
前两个明喻展现的是小屋的形状美,后两个隐喻着重的是小屋的色彩和情韵。
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把小屋写的活灵活现,意趣盎然。
第四段:过渡(承上启下)小屋放在小背景写,突出小屋小巧,别致两个角度;1近看浓荫中的小屋,含而有风度,赞美与热爱,暗含作者人格的尊严与豪迈2远见树与云间凌空自由之感赞美之情。
6、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改变了立足点后是如何描写小屋与树的?首先在作者看来,小屋与树是什么关系?明确:点缀与被点缀的关系。
7、这些树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比喻、拟人)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对比、拟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