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行香子
许 古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 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 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注:许古,金代文学家,字道真,河间人,宣宗朝自左拾 遗拜监察御史,以直言极谏得罪,两度削秩。
一.喜爱自然、向往田园之情
一般说来,在山水田园诗里,诗人们 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 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达对大自然 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浣纱明月下。
诗歌通过景物的光线、色彩的描摹,体现 月光的皎洁,表现景色的自然、纯美,表 达诗人对大自然宁静、平和生活的喜爱、 向往。 一、二两句,静态描写滩上的水、水中的 蒲,使用色彩描写水之清、蒲之绿、石之 白、月之明,景物之间相映成趣,给人以 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后两句动态描写,表现东西两岸浣纱少女 不约而同地到河边洗衣浣纱,让人联想到 “竹喧归浣女”的意境;这两句诗通过浣 纱少女的活动,表现月光的明亮。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 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 近景葵花,又有虚静柳絮、实景 葵花,前后相互映衬,烘托出一 种恬静的情调。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 理解。
作者把君主比喻 成太阳,以葵花 向日倾的特性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 自己忠贞不渝的 情志。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巫山高
李 贺 碧丛丛,高插天,巴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1)请解释动词“插”“翻”“曳”体现 的事物特征。 “插”表现了巫山之高,直插云天,巍 然耸立。“翻”写出了巫峡江水的波澜 壮阔,极有气势,震撼人心,体现了巫 峡的雄壮之美。“曳”描绘出神女的洒 脱、优雅的姿态,给人朦胧、飘渺的感 觉。
四.坚守信念、乐观旷达之情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上元二年从贬谪的南巴归来,一直 不能官复原职,心情特别郁闷,加上要送 别前来拜访的灵澈上人,本应该是黯然销 魂,但诗歌表达的却是一种旷达的心胸、 淡泊的情怀。一、二两句描写竹林、禅寺、 晚钟,动静结合,表现送别场面的美丽、 淡雅;三、四两句描写灵澈上人的离去, 斗笠、夕阳、青山,体现灵澈上人的清寂 风度,暗示诗人的归隐之心。诗歌除了刻 画灵澈上人的归隐之外,也刻画了诗人的 形象特征:离别但乐观、孤寂但旷达、不 遇但坚持、失意但闲适。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如何理解“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这句诗? 这句诗是对世俗人情的概括:无论贵贱高低,都是 要奔走谋生的。诗人用世俗人的繁忙反衬诗人幽居 的清闲。 (2)“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一句历来被人们 称赞,请说说这句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虚实结合,实写“雨”,虚写“草”。表现对夜来 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3)本诗营造的意境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悠闲宁静的意境,反映诗人幽居独处、自得其乐的 情感。
(2)在《田园》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
①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 艳丽感。 ②视听结合。 ③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 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二.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之心
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诗人,一生都在为 救世救民努力,但是官场的黑暗、政 见的不同、朝廷的腐败、灵魂的禁锢 等使得诗人厌恶官场,一心投入自然 的怀抱,表达隐逸的思想。这类诗与 前一类诗歌不同的地方是诗作不只是 表达对山水田园的喜爱,更重要的是 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田 园
王 维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春光的喜 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 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 居乡间的悠然情致。
念奴娇
蔡松年
赋。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皇甫当 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碧, 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嵬 隗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 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第二句的“山月”与第一句的“暮”、 第二句的“随人归”与第一句的“下” 照应。
(2)哪几句诗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试简要解说。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诗 人用“绿竹”“幽径”“青萝”等 意象表现环境的幽静、雅致,用 “拂行衣”表现诗人的喜爱之情。
(3)“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一 句的含义是什么?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 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 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护城河里流着半 壕清水,满城处 处万紫千红,多 少人家被烟雾笼 罩,描写出一幅 春意盎然的景象。
冯去非的《喜迁莺》: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 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 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 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慵 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 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 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 也,便樯云舵月,浩歌归去。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隐居田 园的思想情感。 上阕,描写乘舟所见,“遥渚”“绿 芰”“渔村”“蟹舍”,表现江南特征, “凉”“霜”“黄花”“绛叶”体现季节 特征,二者对比体现诗人入朝为官时的美 景、辞官为民时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悲痛。 下阕由映入“清镜”里满面征尘的自我形 象,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用“污”表 现对官场的批评,用“间阔”“冷落”表 现对自然的歉意,用“浩歌归去”表现对 归隐的决心。
(1)“初脱尘劳”的含义是什么?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把做官看做“尘劳”,“初脱尘 劳”的意思是离开了官场;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和归隐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
(2)清代况周颐在评论这首诗的“夜山低, 晴山近,晓山高”时说“龙传山之神,非入 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得道”。请说说 你对词中这三句话的理解。 黑夜,山影模糊,此时看山,感觉山低; 天晴,山色明朗,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清晨,晨曦微露,曙光初现,感觉山峰高 耸入云、巍峨直立,感觉山高。这三句具 体表达了诗人“看尽昏朝”的感受,表现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 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下阕以抒情为主,先写时间“寒食后”, 又写酒醒咨嗟,不愿思故国,表达思乡怀 人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富有诗 意的生活场景中,借一个“新”字洗去烦 忧,表达了超然旷达的思想情感。
五.事物景物、情趣哲理之交融
有些山水田园诗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 透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表现独特的哲理 感受。
山水田园诗鉴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吴布克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水景色、田园 生活 山水诗多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以自 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的审美情趣和 行旅之思,表现诗人质朴直率、洒脱 恬静的性格 。 田园诗多描写农村风光,体现农村生 活、农夫处境和农耕文化,表达对田 园生活的崇尚,表现诗人清高耿介、 醇厚善良的性格。
(2)请结合诗句使用的意象,分析 诗人的情感。
诗歌在描写巫山景色中结合巫山神女 的神话传说,用魂、梦、风、雨、猿 等意象,构成了幽冷的氛围,表现了 一种追忆、追念、伤逝相互交织的复 杂情感。
(补)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作结,用斑斓的色彩描绘一幅生 动的画面:用“古祠”表现时间的长 久,用“近月”表现巫山之高,用 “蟾桂寒”写孤寂,用“椒花坠红” 表现年复一年落花无情,用“湿云间” 再次写巫山之高,照应开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雄起绚丽的庐山瀑布远 景图,体现了瀑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 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 望好像来自半天之上,气势不凡。颔联描 写瀑布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的豪 迈风姿。颈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尾联赞 叹瀑布的境界,特别是“空水共氤氲”, 寄托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抱负,表达 了诗人的豪迈壮志。
拟挽歌辞(其三)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景, “荒草”“白杨”等物象烘托出悲凉 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 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 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 最后两句以哲理感悟作结,统摄全诗。 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 渊明勘破了。
“陶然”是乐融融的样子,“忘机”,意 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 与世无争。 两句的意思是:我醉了,您也很快乐,我 们都似乎忘掉了血肉之躯的存在,远远离 开了世俗的巧诈和虚伪。体现了诗人淡泊 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