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7、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 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 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 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2、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 情。
一、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一)
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 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 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 《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 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 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 时期。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体现的思想情趣: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 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 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野鸭子 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悠闲自在;岸 边有一株年纪很老的树,冬天光秃秃的,衰老、 丑陋,这时为春气所动,竟绽开朵朵鲜花,显示 出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很愿意过一种闲适优雅, 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鸭子那样;可那株老树更像 自己。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其实在强烈的对比中 表现了作者激动澎湃、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绪。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或 表达自己从容闲适、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 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 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霁 夜 孔平仲 【课外练习】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①这首诗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 秋萤等景物,②写出了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③表现了 诗人爽快(答“闲静”、“愉悦”也可)的心情。 (2)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描写秋夜的景色,能很好地表现出诗 人的清秋愉悦的情怀。②诉之视觉的月色和诉之听觉的 戍墙之铃的清泠之声相映衬,使人更加感到清寂(答 “秋声坠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相互映衬, 引起诗人的清秋逸兴”也可);③之前的狂风暴雨和眼 前的清寂的霁夜,构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雨过天清的 切身感受。
3、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闲适恬静的心境。
4、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 清冷空寂等等。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 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 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 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 道人、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 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山水田园诗鉴赏
【高考链接】 1、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示例: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 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 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 怀。
【注】义公:指诗中提到的唐代高僧。习禅寂:习惯于禅 房的寂静。空翠:树木的阴影。莲花:指《莲花经》。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 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 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 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 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 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 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 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 仕之意。 5、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三 )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 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 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这类诗以描写自 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 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 法。
6、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 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 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 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 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 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歌颂劳动生活,以 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四、常见手法
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 白描、 工笔细描、 结合动静、 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写景有层 次感(远近、高低)、正侧结合、绘声绘色、描写景物的 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
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画面活了起来。
2、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 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 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主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对 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新晴野望 王维 【课堂反馈】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 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 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 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 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
五、【师生共研】 酬张少府 王维 1、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 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 远含义是什么? 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 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2、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后因歇假 逾期而离职 。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孤寂凄凉、黯然神伤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 法。 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 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 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 尾联写秋风传来扬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 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 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