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法律界限_从_媒介审判_谈起
浅析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法律界限_从_媒介审判_谈起
我国新闻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 自由”,为的就是保障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情况(知情权),提出批评 建议、进行讨论、表达意见的权利(参与权),保障新闻媒介正当的采访 权、报道权、批评权和评论权。同时依法限制滥用上述权利的行为,规 定追究新闻媒介及从业人员对于泄漏国家机密,干涉、误导独立司法 和公正判决,刊播散布虚假信息的广告,进行信息垄断和恶意竞争以 及从事与自身职务相悖的行为。因此,我们要“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 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涉及严肃的审判,媒介 更应该负责任的报道,在保障新闻媒介正当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 和评论权的条件下,正确而积极地引导群众认识法制,从而达到新闻 宣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永征.媒介审判不止是影响独立审判.法苑.2001(8). [2]刘红.“媒介审判”的原因与对策.安阳工学院学报.2000. [3]简海燕.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法律限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2). [4]邵志择.新闻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婷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国法律现实出发,介绍了“媒体审判”的含义,并从报道范围、报道尺度、尊重法院独立审判权、维护新闻立法目的等方面分析
了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法律界限。
关键词 媒体审判 报道范围 法院独立审判权 新闻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7-080-01
一、何为“媒介审判”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型的刑事案件、收受贿案件以及 其他在社会上凡响极大的案件,其最终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因为事件本 身意义重大外,这和媒体强烈关注广泛频繁地报道是分不开的。 不要小看媒介的力量,在媒体从事件发生,到案件起诉、开庭、判 决的全程报道中,案件的审判是有“参考”媒体意见的。孙志刚案件和 收容遣送制度的结束、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许霆 ATM 案,无处不 可以看到媒体的影子。许霆 ATM 一案二审改判 5 年,与之前无期徒 刑的结果相差甚远,其间的原因与媒介对法律学家的言论的报道,对 民意的反映是分不开的。因此,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涉及公共利益的 事件时,是应该更加谨慎的。要知道媒体的介入可能导致事件发展方 向的变化。因此,媒体的相关调查和接触行为必须是在一种同情和谨 慎的态度下加以实施,而对民众的舆论引导更因秉承客观全面的态 度。 民众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到事件的大致情况,主观意识也会多少 受到舆论大方向的影响。此时,再有一两个意见领袖的出现,民众意 识就会出现偏差,最后形成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预先构想的“民意”。 与此同时,“媒介审判”就产生了。“媒介审判”这个词语(trial by media) 原指奉行英美法系的国家法庭审判时实行陪审团制度,如果媒介在审 判前对案件作了过多的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投票、影响判决的公 正。因此在审理特殊案件时,可以有关于隔离陪审团的申请。我国没 有陪审团制度,也没有隔离法官免受舆论影响的要求,媒体的报道,形 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媒介审判”——新闻媒体报道对法官判决案件的 影响。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涉司法独立,以道德审判取代司法 审判。 二、新闻报道法律案件的法律界限 新闻报道强调报道范围,新闻报道的范围指的是全部报道客体的 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而报道什么,怎 么控制尺度,则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编环节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关于我国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有关法律规定的是:1、涉及国家机密或 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案件。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离婚案件、涉及 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涉及 此类的案件,新闻媒介是明确不允许采访报道的。但新闻媒介报道其 他案件,以全程追踪的形式,又是否干扰了尚未判决的案件,而报道的 尺度,范围又如何届定?这里就可能存在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问题了。但是如果这种对事件的个性化解读处理不当,就会对当事人 和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也由法律来约束。只有法律约束下的 个性和自由才不会造成负面影响,这对社会、对民众都不是坏事,对媒 体自身来说,也是如此。
法律经纬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从“媒介审判”谈起
陈婷婷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媒体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媒体
报道法律案件,对民众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媒体审判”的势头,急需法律加以明确的界限与规范。本文从我
在陈良宇案件中,一审获刑 18 年。法院最终认定其犯受贿罪、滥 用职权罪。虽陈良宇利用职权在项目审批、土地规划、职务升迁等方 面为他人牟利,同时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亲属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巨 额的非法利益,但权色交易未列入起诉。当日《长江商报》(4 月 12 日) 该新闻的评论称此为法制的进步,并没有证据的指控(权色交易)不确 定为罪。而这又何尝不是新闻的进步呢?媒介报道贯彻了忠实客观 的原则,报道了事件,对其进行的是客观地报道,并未有未经证实变进 行评论的情况。
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活动在涉及法律案件时,需要尊重法院的独 立审判权,确保新闻舆论不会影响法庭审判,不影响案件客观公正的 审判。记者在进行暗访时,同时要注意法律的约束。必须避免身份违 法、行为违法、工具违法。新闻媒介的活动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才能 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正常地行使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要知道舆论 监督也得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专业的法律精神需要对民众 进行长期、专业的普法教育才可能初见成效。而新闻媒介作为大众宣 传的重要途径,其以正确客观的态度宣传法律精神是其应尽的义务, 是其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而少数记者对法律案件不负责任的报道, 其造成的主要社会危害是损害法律的尊严。它造成的不良影响,与其 说是对法官,还不如说是对广大群众。如果由于这种宣传,形成一种 法律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对法庭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可以随便指责 的舆论氛围,那才是值得忧虑的。那些报道影响到的绝对不是某一个 案件的审判,其更多的是形成一种氛围,最终影响的是依法独立审判 和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