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媒介审判的正效应

论媒介审判的正效应

其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民众 对审判结果的不满,往往导致对司法公正 的怀疑,很容易将司法机构作为其宣泄情 绪的对象,进而引发更大的社会事件,或 者引发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我国司法体 系的地方化安排使得法院在人事、财政等 要害方面过分依赖地方权力③,这使得法 官在判案时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的 “态 度”,这样一来,司法权力受到诸多权力 挤压,司法公正也就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由此可见,面对媒体审判,我们不能只责 怪媒体,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使“媒介审 判”有了生存的理由,“媒介审判”的正 效应在于监督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完善以 及保障公众的话语权。
2、深层原因:司法机制的不完善 首先,从制度层面上看。《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第 116 条“人民法院依照法 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第 12 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
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关于 进一步搞好法制新闻宣传的意见》要求: “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有倾向性的报 道。”《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 则》第 3 条中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 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 前作定性、定罪或偏袒性报道;对于司法 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 致。”这些规定中没有制止“媒介审判” 发生的具体措施。
为什么媒体会对法庭新闻产生如此 大的兴趣呢?第一,法治作为社会正义的 最后一道防线,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政治环 境,对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行使都存在直 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法治必然成为大 众传播媒介重点监测的对象。第二,由于 司法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司法不公 正现象还普遍存在。第三,大众传播媒介 是社会信息的“把关人”。从法庭新闻的 特点看,其冲突性是高于一般新闻的;只 要是法治事件,都具备异常性特征。
2000年 7 月,沈阳警方将长期横行当 地、残害百姓的刘涌等黑社会团伙一举摧 毁,抓捕涉案人员 50 多人。2002 年 4 月, 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刘涌死刑。 2003 年 8 月,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 终审判决,判处刘涌死刑,缓刑两年。死刑 改判死缓,全国多家媒体对“刘涌案”改 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2003 年 12 月,最 高人民法院对此案再审作出判决,判处刘 涌死刑,当日执行。一波三折的“刘涌案” 宣告结束。本案中,媒介的确出现了越界 的“审判”,但从媒介监督权利行使的作 用来看,“刘涌案” 的改判说明媒介监督 的巨大能量。由于刘涌由死刑改判死缓, 爆发了各种形式的声讨,对二审判决书 “信息披露不详”提出了强烈质疑。媒体 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进而形成强大的 舆论力量,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对 “刘涌 案”的终审改判—— —死刑。
2、“媒介审判”可以促进司法完善 媒介有着强大的话语权,也许正是因 为这样的威力,出现了干预司法的“媒介 审判”现象。但是,这种强大的话语权却 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说话的可能,而且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法律的健全与进步。 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就是“媒介审判”推 动法制建设、促进司法完善的一个典型案 例。 2003 年 4 月 25 日,《南方都市报》 发表了一篇题为 《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 常死亡负责》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的是孙 志刚在收容站遭毒打以致死亡的消息。接 着,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网上更是不 乏激烈的言论:谁来监督警察?暂住证里 有多少尊严?谁对孙志刚的死负责? 在孙志刚案发生后,几位法学界人士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关于审查〈城市 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的建议》。 全国媒体及数十家海外媒体纷纷作出报 道,网络上仍然保持着讨论的热情。2003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发布第 381 号令,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 理办法》 自 8 月 1 日起施行,《城市流浪 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如 果 没 有 媒 体 的 报 道 ,“ 孙 志 刚 事 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事件”,如果没 有媒体的报道,递交建议书的行动就只是 一封私人信件,而不是一个公共事件,也 不具公共性,无法引起讨论,更无法推动 法律制度的任何改进。从“孙志刚事件” 的报道来看,媒体的参与不但使事件发生 了,而且也使事件的演变呈现了不同的面 貌、具有了新的意义。④ 结语:“媒介失语”比“媒介审判”更 可怕 如果由于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 “媒 介审判”,那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媒 介失语。所谓媒介失语就是媒体在面对公 共性事件发生时无为的表现。媒介失语的 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司法的天平可能由 于我国司法不健全而存在的漏洞失去平 衡,那么,法律所带来的社会公平正义将 荡然无存,记者的伦理道德将会受到严重
三、“媒介审判”的正效应 1、“媒介审判”是对司法公正的监督 在不能保证司法完全公正的现实情 况下,“媒介审判” 虽是媒介监督权利的 滥用,但是仍有一些案例可以说明“媒介
《新闻世界》九月 / 下月刊 31
NEWS WORLD 探索与争鸣
审判” 是对司法公正的监督。“刘涌案” 被认为是媒介监督干预司法独立的典型 案例,但是,从媒介推动“刘涌案”改判的 角度看,“媒介审判” 是公众对司法审判 结果质问的有效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与 独立的防腐剂。
责编:姚少宝
32 《新闻世界》九月 / 下月刊
司法审判应是不受行政指令和舆论 影响的,但是,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与透 明,司法机构有义务接受舆论的监督,有 义务向公众说明情况,这是确保司法公正 的重要环节。由于司法具有公权力的性 质,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 腐败现象。媒介的舆论能对司法权力起到
有效的制衡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 民的合法权益。
为什么公众会对法庭新闻产生如此 大的兴趣呢?
首先,法院是一个权力机构,人们对 司法权利的正当行使、保证司法公正有相 当的期待。其次,即使在现代法治社会里, 有些人,特别是孤立无助的弱势群体常把 目光投向信息来源广、联系渠道多、社会 影响力大的新闻媒体,想借助其 “话语 权”对司法界和行政部门施加压力,形成 有利于自己的审判或裁决。再加上一些地 方在司法过程中还时常有外部干预因素, 容易助长公众产生 “找法院不如找记 者”、“记者是法官的法官”之类的心理。
参考文献 ①李瞻 译:《传播法—— —判例与说 明》,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第 385-390 页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9 ③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 三联书店,2002:24 ④郑保卫:《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07 ⑤庹继光、李缨,《“媒介失语”比 “媒介审判” 更可怕》,《新闻界》,2005 (4)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涌改判死刑还是死缓?这是一个专 业的法律问题,普通人很难就此发表意 见。但是,刘涌为什么会被从轻发落?法院 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发 问的,而代替公众提问的任务,无疑就落 到了媒体身上。代替公众发问,是传媒的 职责,是对公众知情权的维护,是对司法 审判的必要监督,不是干预司法的独立 性。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 “暗箱操 作”,也没有受到行政干预等外来因素的 影响,但正是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客 观上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导致了人们对 审判公正性的怀疑,而法律的权威也因此 受到了影响。
一、“媒介审判”的界定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一词是 西方的舶来品,也称“报刊审判”(trail by newspaper),原初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 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 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①。 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即媒 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 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 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 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 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 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 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 体 联 手 对 案 件 作 单 向 度(One—dimension)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 意见。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 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 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② 目前,对于“媒介审判”现象的批判 声音占主流,但是笔者认为,媒体舆论监 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大众的知情权,监 督司法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在 “媒介审 判” 负面效应的背后还存在着监督司法 公正、促进司法完善的正效应,而“媒介 审判”的正效应是可以从“媒介审判”的 成因中找到根据的。 二、“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1、表层原因:公众及媒体对法庭新闻 的热衷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没有媒体的 介入,一说,媒体能 将整个司法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也 许冤案就可以避免。
“媒介失语”会导致社会监督的严 重缺位。在法治社会里,法院理应比任何 其他机构更能代表正义,更应该受到尊 重,更应该让人民感觉到这是神圣的殿 堂,但是,法院也无法保证自身的完美无 缺,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不时会犯错,甚至 是严重的差错,多一重社会约束,多一层 权力体制外的监督,对于法院通过审判活 动实现社会正义,应该说只有好处,没有 坏处 (尽管许多时候媒介意见与法院的 判决不尽相同),出于“兼听则明”的考 虑,它们也能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起到一定 促进作用, 而失去了来自媒介的声音,法 院就等于少了一面镜子,正人正己都会受 到影响。■
NEWS WORLD 探索与争鸣
论媒介审判的正效应
■张昊 米彦泽
【摘要】近年来,“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法律界甚至整个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一个 热点问题。但是关于“媒介审判”的研究多为讨论“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及消除“媒介审 判”的对策。本文从我国“媒介审判”产生的根源出发,考察它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媒介审判 舆论监督 司法公正 正效应
的挑战。⑤ 在我国确实存在的司法不公以及种
种社会不公现象,如果这时候媒介沉默彻 底避免了“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但法 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真正实现了独立 审判,并为社会带来了程序、实体上的双 重公正吗?笔者认为未必。同时,媒体的 “默契”直接侵害了广大公民对审判公开 信息的知情权,作为公民信息代言人的媒 介一旦放弃了舆论评判的职责,公民就几 乎失去了知悉信息的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