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拟
行路难(其四)》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以意逆志,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读——秀出你的声音
1.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3.最后再读一遍给自己听。
二、说——秀出你的理解
1.请逐行把诗句的大意描述出来,理解诗的内容;
2.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
3.请三言两语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
苦可想而知。
三、思——秀出你的感悟
•你能抓得住诗的关键词(诗眼)吗?
•请你每读一行后,主动思考并努力去求解以下三问:
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四、对话:智慧的碰撞
问题设计:
1.请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解说各句内容。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
(悲愤。
从“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可以体会出。
)
3.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感情与主旨的关键
(叹愁难)
4.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5.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6.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7.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五、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
•诗人遭遇
出身寒微,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六、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七、小结
《拟行路难》其四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