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班级: 1008班
姓名:李俊国
学号: 201046910814
老师:梁艳
2011年10月25日
浅谈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摘要:作为从小学起就喜欢美术课的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将来要成为一名大画家。

由于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吧,最终没能报成艺术生,没能继续学习、研究美术,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也就此破灭,如今成为了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一普通本科生,但我要说,我对美术的热爱依然不减。

本学期很庆幸进修了梁老师的美术鉴赏,经过九周课程的学习,我对美术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

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不是我一普通本科生就能说得了的,在此,我仅对中国山水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

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

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有人说,欣赏一幅山水画,犹如读一本书,得理解作者所要讲的意义所在,了解作品构成的元素,笔墨韵致,才能从赏心悦目中品味其中奥妙。

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欣赏一幅山水画,必须要细读,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深意。

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人常说,画要赏心悦目才是,这话也对,但也不完全对。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自身文化修养问题了,也就是看一个人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认识、认知、涵养之程度。

不是说,非得文人墨客才能为之,山野渔樵就不可以为的,而是因人素质而异,质地之美、至善者多在凡尘山野也。

内在的素质是可以弥补文饰的不足,这也就是返璞归真。

中国山水画自古就有“密体”与“疏体”之分。

所谓“密体”山水指这一画体所特有的工整细润的笔法,与写意的“疏体”山水相较,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
美面貌,也称“工笔”山水。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写实,得世人推崇,当是在注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后,中国山水画才奠定了其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的地位。

它不像西方画特别讲究写实,而是有取舍地抒发作者胸中之块垒,便有了诗情画意,以及其深远的真知和特有的哲学思想内涵。

唐朝王维的诗歌独树一帜,其实,他的画作也不逊于他的诗歌,只是年月悠久,后人难得见到而已。

而他的画论,就反应出他高超的绘画水平。

欣赏中国山水画,首先得了解其传统的文化所在,否则,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人常道,画要“笔墨厚重,立意深远。

”其“笔墨”要求,就是有轮廓、有皴法、谓之“笔”;有轻重、有向背、云影、明晦、谓之“墨”。

图中山巅、峻岭、树木、茅庐、行人以及车辆、桥梁等等,皆有其名称,
那是古人的叫法,分得很严格的,不得混淆。

画中山水不是一味地按照现实中的实物所反映,乃是画家为了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情趣,严格取舍,而描写的景致。

或春、夏、秋、冬,溪山行旅、春至汉江、空山云岚等等,但其都有明确的表达方式,譬如水色,分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分春晃、夏苍、秋静、冬黯。

古人将一切“时景”皆有定位,如:春云欲雨、早春寒云、早春雾霭、晓日春山等;夏山雨霁、夏山风雨、夏山烟晚、夏山早行、夏山林馆等;秋有初秋雨过、平远秋霁、秋景林石、远水澄清、秋山晚照等;冬有寒云欲雪、冬云密布、朔风飘雪、绝涧松雪、四溪远雪等。

以至于雨晓、春晓、雪晓、秋晓、烟岚晓色等等,包括松石涧溪及一切可入画的物象皆有说法。

而且都有其论道,王维说:“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

有风无雨,只看树枝。

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这些说明古人对于物象也是很有讲究的。

更主要的是,一幅画的构图、布局、设色都是为了主题服务,例如傅抱石所画得王维诗意图,将那春雨,酒肆,马车,劝酒的画面很细致地表述出来,让人很容易地联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种凄凄场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山水画更是如此,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桥》,图中幅员辽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三川平原,三山五岳,大漠雪域,甚至江源、松柏等都一一地表现出来。

让人读了,都会感叹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那一轮血红的色红日,象征了东方的文明古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将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条巨龙正在腾起。

图中的秦岭,苍翠依然,江河湖泊,云蒸霞蔚,不正似一曲天籁之音冉冉地扩散开来?
王维《山水论》开头就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近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这就是说,山水画中的表现应与现实符合,谁能看清大山沟里远远的一个人的眉目呢?这个道理,无需细想。

如一幅画,你画了一位钓翁坐在水中的小船上,而又特意地画了钓竿上的丝线,想想也是对的,但完全与实际相悖,那么远的距离,谁能看到丝线呢?再就是山水画要求的三远、三大问题,也就是画幅所要表现的场景大小,这个很重要,也很能反映出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力。

宋人郭熙、郭思父子在《林泉高致》中就有阐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

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至于阴阳相背,皆要和其理,不能与自然相悖。

细致者,就连茅舍、房屋等也要布局合理,风水、位置等都要合适。

譬如人居,则应在水的第三台地上,否则,置于水边,就不合乎常理了。

所谓师法自然,抒发情怀,具有诗情画意,才算得好画。

王维很多诗歌,其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等名句,都是很有意境、很美的画。

很多大学者、名家,都是书画的鉴赏者,其中不乏书画兼具备的,譬如像庄周、韩非、杜甫、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陆游、沈括当然,一幅画的组成,要求是很全面的,诗书画印都得具备,其次才是功力了。

杜甫的《丹青引》,苏东坡的《东坡书戴嵩画牛》,沈括的《梦溪笔谈论画兽毛》等等。

会欣赏才会鉴赏,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得从一点一滴学起。

中国山水画,让不同的人物穿行于山林之间,或放牧,或赶集,或嬉戏,或吟唱,或赏景,或歇息,或打枣,或行旅,画家反复地挖掘人与自然的主题,让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相亲相近,让山水更有情意,更有意趣,让山水永远是生命的摇篮,这是中国山水画很大一特点。

在这情景交融的天地里,画家仿佛往往在
诉说一个“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在弹拨一个现代人所渴望和向往的生命乐章。

我很高兴进修了梁老师的美术鉴赏课,也很感激老师两个月来的细心讲授,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曾了解的有关中国美术的知识,对中国美术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增强了我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对中国美术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心存敬意和神往。

中国美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得以完美至善。

这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财富,让美术充满我们的生活,让美术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它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让我们贴近自然、热爱自然。

想热爱生活吗?就让我们从热爱中国山水画开始吧!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