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画家——毕加索
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些耀眼的明星们带给我们的有感动,有愤恨,有思考,有进步。
我们从艺术中汲取养分,从艺术中得到灵感。
画家无疑是艺术家群体之中重要的一族,他们用线条和色彩绘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自由翱翔的思想,也可以找到现实的影子,既可以找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可以找到阴暗生活的反映。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一个独特的人,他个性、大胆、勇于创新,我们简直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词汇去描述他,因为他太复杂。
第一次知道毕加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但是真正开始认识他,则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
《格尔尼卡》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幅毕氏画作。
他用一种如此大胆如此不可思议的手法描述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
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性,这种表现方式让我觉得和我见过的一些名画家的画作有极大的不同。
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是立体派创始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他的画画法和风格多变,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在他九十三年的漫长生涯中艺术几乎贯穿始终,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风格极其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也许是因为早年家境不佳,致使毕加索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他早
期的作品风格也充满了忧郁的气息。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创作了许多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而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民巴塞罗那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迁至巴黎既落魄又贫穷,居住在洗衣坊的生活经历更深深加重了他那个时期作品中的忧郁气息。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等多位好友,并且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也已渐渐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
也正是在此时,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到,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画作用色由忧郁愤懑的蓝色变为轻快甜蜜的粉红,其中大多色彩丰富,充满了淡淡的喜悦与生气, 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透露出毕加索对人生百态的兴趣、关注及信心。
之后毕加索又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由此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非洲时期。
这个时期,他笔下的人物体健硕而深沉,揭示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与他的朋友布拉克一起创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
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
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
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亚维农的少女》是一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维农的少女》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它强大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那种破坏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它们看起来有的像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
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毕加索是一个性情古怪,内心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当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时候,他总迫切想要换一个新的环境进行长途或短途的旅行,去寻找适合他创作的灵感。
也是恰恰在这样的时期,他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在巴黎居住的那段时间里,曾三次重返西班牙。
在他每次感情破裂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他那跨越式、奇迹般的艺术
创造。
从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之后的蓝色时期、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的粉红色时期、邂逅艾娃·谷维的超现实主义、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的古典时期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蓝色时期的忧郁、粉色时期的轻快、立体主义的疯狂、古典时期的抒情,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每一幅画里面,都流淌着他的血”。
毕加索在他辉煌的一生中所做的,的的确确是在不断地与这个世界作斗争,不断地与自己的风格作斗争。
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风格永远不变”。
是的,如果一个人的风格永远不变,他的一生必然是单调的,即使内容再多也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没有活力,缺少艺术必要的感染力。
蓝色、玫瑰、立体主义、古典、超现实、蜕变、田园。
这一个个名词串成毕加索的一生,酸甜苦辣,五颜六色。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是可以这么活着的。
毕加索善于发现、吸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无论是在色彩、形式、表现手法,他总尝试着去突破,甚至是剽窃。
在我们看来,“剽窃”是一种很卑劣无耻的行为,可在这位艺术大师看来“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
实践证明毕加索是伟大的而不是优秀的。
他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内心,展示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极端痛苦。
他渴望别人的理解,在爱与恨、悲与喜、贫与富中抽搐,他不断地鞭笞这个他生活的世界。
天哪!这是个怎样的世界!
然而毕加索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伟大源于思想,伟大成于艺术。
难以超越,无法复制。
艺术是没有绝对的真理,毕加索是这样认
为的。
哪怕毕加索学习、吸收其它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但却不以一个崇拜主义者的心态去看待周糟的一切。
他可以在批评别人的同时去剽窃他人的艺术手法。
他自信得有点高傲甚至接近无赖。
他也认为“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毕加索就是在各种艺术流派的“谎言”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真理。
艺术总是相对的,如果要以传统技法或某个艺术流派来衡量毕加索的话,他远不及传统古典、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来得高明。
然而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汲取其它艺术表现手法,转化为迂回于其它流派的艺术风格。
并且在各异的风格里面,始终保持自己特有的粗矿刚劲个性,在使用各种不同艺术手法中,做到和谐统一。
画面上永远充满童稚般的游戏。
所以,毕加索成功了。
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也是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西方画家。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是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艺术家。
他在晚年时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每一项创作都达到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巅峰,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他是如何获得这些才能的,也许只能说是上帝赐予了他无限的艺术创造力。
毕加索给我们带来惊叹,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论你是处于灰暗还是处于光明,生活总不会给你以永恒。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尽头,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艺术,可是
追求一词本身并没有界限,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应该是没有尽头的。
艺术如此,真理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