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属于寓言性质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
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
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短
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
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
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
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
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
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
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
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
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
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
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
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
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
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
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
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
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
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
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
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
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
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
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
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
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
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
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
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
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
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
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
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
流利,读后请“小评委”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
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
随机从“细长”、“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
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
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
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
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
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
“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
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
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
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
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
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
“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
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
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
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
么说,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