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觉生理学

听觉生理学

一、听觉生理学1.人耳由哪几部分组成? 人耳从外向内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图1)。

外耳、中耳是接受并传导声音的装置;内耳则是感受声音和初步分析声音的场所。

所以,外耳、中耳合称为传音系统,而内耳及其神经传导径路则称为感音神经系统。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

主要作用是收集及部分放大声音和参与声音方向的辨别。

中耳的结构比外耳复杂,有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 部分。

鼓室又称中耳腔,容积约为2毫升。

中耳腔内有一条通到鼻咽部的管道,叫做咽鼓管。

咽鼓管使中耳与外界相通,起到调节鼓室压力的作用,但容易导致细菌的感染。

鼓室内有听小骨、肌肉、韧带和神经组织。

内耳构造非常精细,管道盘旋,好像迷宫一样,故称为迷路。

内耳分为3部分,即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半规管和前庭主要负责身体平衡,耳蜗则负责感受声音。

2.什么是鼓膜?它有什么功能?鼓膜俗称耳膜,是个半透明的薄膜,其厚度只有0.1毫米,面积大约90平方毫米,接近椭圆形。

鼓膜借周边的纤维环镶嵌在外耳道深部的鼓沟里,将外耳与中耳相隔,可防止异物及细菌进入鼓室(图2)。

鼓膜虽然很薄,在显微镜下观察,它分为3层。

外层是一层薄薄的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

中间层由环形和放射形纤维构成,又称鼓膜纤维层,它使鼓膜有一定的韧性和张力。

鼓膜上方有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该处比较松弛,称为鼓膜松弛部。

其余大部分均有中间纤维层,称为鼓膜紧张部。

内层为粘膜层,也属扁平上皮层,和中耳粘膜相连。

鼓膜的作用是接受声音刺激并产生振动,然后将声音振动的机械能量通过听骨链传至内耳。

鼓膜在中耳传音过程中与听骨链一同起着增高声压及降低振幅,即放大声能的作用。

因此,鼓膜的完整性很重要,一旦鼓膜受损(如鼓膜穿孔),这种功能变弱或消失而致听力下降。

3.什么是听骨链?听骨链是指3块听小骨连接成锁链状。

根据3个听小骨的外形和部位,分别命名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图3)。

3块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总重量不过50毫克。

锤骨在最外,以锤骨柄连接鼓膜,锤骨头于上鼓室与砧骨体的关节面相接。

砧骨有体、长脚和短脚。

砧骨长脚连接锤骨头。

锤骨、砧骨和镫骨之间以关节相连,能灵活地运动。

锤骨柄和鼓膜紧张部紧紧地连在一起,当鼓膜发生振动,整个听骨链即随之而动。

镫骨是3块听骨中最小的一块,形如马蹄,底板嵌连在内耳的卵圆窗内。

3块听小骨中,任何一块被炎症腐蚀破坏或受到损伤,都能使传导声音的听骨链中断,致使听力下降。

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由于长期慢性炎症腐蚀破坏听骨链,可造成传导性耳聋。

此外,粘连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小骨粘连,活动性减退而致听力下降。

4.什么是咽鼓管?它有什么功能?咽鼓管也称耳咽管,是耳和鼻及咽部唯一相通的管道。

耳咽管的鼓室端开口在鼓室前壁,向内向下向前通至鼻咽部的外侧壁。

成人的咽鼓管全长约35毫米,其外侧段为骨部,占全长的1/3。

内侧段为软骨部,占全长的2/3,由软骨和纤维膜构成。

成人的咽鼓管咽口较鼓室口约低15毫米~25毫米,可使鼓室内分泌物经咽鼓管排除。

婴儿和儿童的咽鼓管,因发育关系,鼓室口与咽口几乎接近于水平位,而且咽鼓管的管腔相对短直,比较宽敞,这样鼻腔和咽腔的分泌物容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是小儿易患中耳炎的原因。

咽鼓管咽口平时呈关闭状态,当张嘴、咀嚼、歌唱和作吞咽动作时才开放,使外界空气得以进入,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维持正常的听力。

若耳咽管不通畅,空气不能进入鼓室,则不能完成调节气压平衡作用,致使鼓膜向内塌陷,严重时造成鼓室高负压而引起积水,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传音性耳聋。

目前,对咽鼓管的功能一般认为有3种:(1)通气功能:保持中耳腔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

(2)保护功能:防止鼻咽部分泌物及病原因素进人中耳腔,并保护中耳不受鼻咽部气压和声压变化的影响。

(3)清洁功能:粘膜纤毛形成廓清系统,清除中耳腔内积聚的液体及碎屑等。

以上功能由肌肉的活动导致耳咽管间歇地开放来完成。

5.耳蜗是什么?耳蜗是因为它形同蜗牛而得名。

它位于前庭的前内方,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

耳蜗共盘绕2毵转,分别称为底周,中周和顶周(图4)。

耳蜗全长约30毫米~35毫米。

其内有一中心轴,叫蜗轴。

从轴的壁上平伸出螺旋形的骨板,称为骨螺旋板,它由耳蜗底盘旋上升,直达耳蜗顶部。

从骨螺旋板的外缘到耳蜗的外壁,有薄膜连结,这就是基底膜。

它也随着骨螺旋板盘旋上升,直达耳蜗顶部。

从骨螺旋板向外壁还斜伸出一张薄膜,叫前庭膜。

这样,耳蜗里面便被基底膜和前庭膜隔成3个隔部,也就是3个螺旋形的管道,即前庭阶、鼓阶和蜗管。

在基底膜上面排列着和听觉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组合体,叫做柯蒂器。

它是1851年由一个名叫柯蒂的人首先观察到的。

柯蒂器由内毛细胞、外毛细胞、内柱细胞、外柱细胞和盖膜等组成。

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就是我们惯称的听毛细胞。

6.什么叫听毛细胞? 耳蜗内有一类是专管听觉的细胞,每个听觉细胞顶端长有细小的纤毛,所以俗称听毛细胞。

听毛细胞共分两组,即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

人类一侧耳蜗约有内毛细胞总数3 500 个,外毛细胞9 000~12 000个。

它们的底面都接受丰富的神经支配并构成突触。

当中耳传声装置把声波振动顺利地送人内耳,听毛细胞通过电位变化和化学递质释放,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神经冲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感音过程。

人类的听毛细胞一般认为无再生能力,因此,许多因素(如耳毒性药物、内耳缺血、噪声和病毒感染等)均会引起听毛细胞的变性、损伤及死亡,引起感音神经性聋。

目前没有任何治疗办法。

7.什么是声音?它有哪些特性?声音包括两种含义,在物理学上是指声波,即由振动物体所产生并在递质中传播的一种波,具有一定的能量。

在生理学上则是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

尽管这两个涵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声音的主观感觉是听觉的主观属性,是属于心理学范畴。

人的感觉不像麦克风的测试系统那样绝对化,人类对物理量的响应通常与所描述的物理单位量并不一致,因为这里存在一个心理物理量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人们对声音量的主观描述,如响度、音调、音色和音长等的感觉。

声音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频率、强度和声谱。

这3种特性在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就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一般来说,物体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我们感受到的音调也越高。

物体振动越慢,频率就越低,我们感受到的音调也越低。

但是,人耳不是对所有物体的振动都能听得见。

物体振动次数过低或过高,人耳都不能感受。

人耳可感受声音频率的范围介于20~20000赫间。

声音高于20000赫为超声,低于20赫为次声。

声音的强度则是由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声音的能量或声波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声能或声压愈大,引起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响度也愈大。

除少数发声物体能发出单纯音调外,大多数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并不是那么单纯,而是由许多个强度不同的声音所组成,这种声音称为复合音。

复合音中频率最低、能量最大的单音叫基音(基波),其它的音叫泛音(谐波)。

例如频率是100赫的钢琴声,经过声学的频谱分析,发现其中除了100赫的基音外,还有15个强度不同的泛音。

同是100赫的黑管声,还有9 个强度不同的泛音。

可见频率同是100赫的钢琴声和黑管声,除了基音相同,即音调相同外,它们又具备有不同数量、不同强度的泛音,因而各具有不同的音色。

复合音不同的声谱决定着不同的音色,这就是我们能够分辨出同是100赫的钢琴声和黑管声的道理。

8.人耳是怎样感受声音的?人耳感受声音的过程就是听觉的产生过程。

听觉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包括3个基本过程;(1)声波在耳内的传递过程。

(2)声波在传递过程中由声波引起的机械振动转变为生物电能,同时通过化学递质的释放而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

(3)听觉中枢对传人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

声波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人内耳的。

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也就是说声波通过这两种途径传人内耳使柯蒂器中的毛细胞兴奋,毛细胞又和蜗神经的末梢相接触,毛细胞兴奋后激发化学递质的释放,使蜗神经产生冲动。

冲动经蜗神经传导径路传人大脑,经大脑皮质听觉中枢的综合分析,最后才使我们感觉到声音,即听到声音。

9.如何确定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表示声音的能量,可用仪器测量。

它的单位是每秒瓦特/平方厘米,即每秒钟内通过1平方厘米面积的能量为声音的强度。

另外,声音振动时声波振动幅度的大小叫做振幅,声音的强度也是取决于幅度的大小。

振幅越大,强度越大;振幅越小,强度越小。

听力学上一般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度级。

声压级是最常用的声学参量,它所指的声压P与参考声压PO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以20倍乘的值,称为分贝。

人耳听觉判别声音强度的等级概念是响度。

由于听觉具有复杂的强度特性、频率特性及时间特性,所以响度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以声压级表示),还与它的频率及瞬态时间特性有关。

J= 8;gkYRp任意频率的声音,当听起来与1 000赫纯音一样响时,则这时1 000赫纯音的声压级分贝数,就定义为该频率声音的响度级。

响度级的单位叫方。

所以1000赫纯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就是响度级的数值。

在隔音室中,听力正常的青年人所能听到的最小声音的强度叫听阈,约相当于。

分贝听力级。

用于测量声音强度的仪器是一种叫“声级计”的仪器,通常测的一般耳语声约相当于听力级20分贝。

普通对话约45分贝,低噪声街道约60分贝,繁忙交通要道约80分贝,普通房间约50 分贝,地下铁道约100分贝,飞机响声和雷鸣声约120分贝。

10.什么是气传导和骨传导?正常情况下,声波是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到内耳,即声波在充满空气的外耳道和鼓室腔内传播到内耳,所以这种传导方式叫做“空气传导”,简称“气导”。

除了气导以外,声波还有另一条捷径,这就是通过颅骨振动直接把声波振动传人内耳。

例如,把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我们耳后乳突骨或前额骨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声音。

我们把这种通过颅骨固体骨质传导的方式叫做“骨传导”,简称“骨导”。

骨传导的作用一般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牙咀嚼坚硬的食物时,可以听到声音从牙齿传到颅骨,到达内耳。

通常人们都不需利用自己的颅骨去感受声音,但是,当外耳和中耳的病变使声波传递受阻时,则可以利用骨导来弥补听力。

如骨导式助听器就是利用骨传导来感受声音的。

11.什么叫听阈?声音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听觉。

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也可以说,每个人对各种频率的纯音信号都有一个能感受到的最小强度,这个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某个人对某种频率声音的听闻。

人耳的听阈随着音频不同而有变化,能听到的强度越低(声音越小),说明听力越好;强度越高(声音越大)听力越差。

所以临床上常用听阈的值来代表听力的好坏。

听阈是测定听力损失的最基本的测验。

听阈的单位用分贝来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