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象力<二>臧新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029069)摘要:当今的世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分离,人与人交往的格子化,物质与精神的分离的几大危机。
这些分崩,犹如八边塔的典故一样,限制着人类的向上流动。
而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被结构的危险。
破而后立,这也可能预示,更高层次的整合,人类社会整体性的升华。
关键词:分合、自然、物质、信息、能量、危机、展望引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现在主流认识世界里。
“分”似乎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标志。
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采用,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范围进一步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在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中,多元不重复。
已经成了市场繁荣、乃至生活幸福的共时性标志。
个性之中,蕴含着共性,物极必反。
现在社会的诸多死结,越发预示着打通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的几大危机一、人的离家出走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也自然的一部分。
社会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人生活的特有环境。
普遍的价值观认为,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非在自然中生存,所以自然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大概就是动物世界。
然而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而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自然对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正如斯宾撒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自然的因果关系中。
尤其是近年来无数事实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
北京的雾霾,黄河上的死猪,福岛的核危机,H7N9病毒的蔓延。
而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在生老病死对于人的制约,是天之道中的有余和不足.所以社会保障所面临的至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层面的问题。
而且,我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更加根本的矛盾。
物有本末,时有时终,之所先后而尽道焉。
人的行为,往往是与自己对于事务价值的判断相一致的。
环境问题的频发,也提醒着,越发孤立且异化的人们并没有把自然放在足够的高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类社会与天,与自然是统一的。
比如王字,是三横一竖,这表示王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人类社会的领导。
而且还要担当,使天地人的沟通的责任。
同时只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才能解决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的冲突是源于民族和宗教的因素。
要解决其中的隔阂,就必须建立更高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认同。
有人认为现代国家应当承担这样的角色。
但是,现代国家在意识形态是法制国家,国家的权利是后天建立的,是人民给予的。
与自然并没有关系。
很多人对宗教、民族的认同超过国家,就是这个原因。
这当然不是让人回到迷信的年代去装神弄鬼。
而是在知行合一的发展中去实现天人合一。
将人的发展,与改善自然统一起来。
用自然的方式与自然相处。
在意识形态上,承认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人类社会的有限和非决定地位。
在具体的生产中,尽量保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废物排泄的可循环。
、从低层次的相安无事,渐渐发展到真正体悟“米旭纳于芥子”自然的奥妙,二、格子化的世界而人类建立社会的本意,是否像当今人理解的这样也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是广为人知的。
但是文化、乃至更大范畴文明,不应该只是如地图的平面游戏。
它应该有着更加宽广的范围。
就拿中华文明来说,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解释。
中的原型是古代天文测量的一种工具,而中,则就是适度的意思。
与之相近但更加玄妙的说法是,中是UFO的象形字,是代表人类对于从高级文明过度到超高级文明的一种追求;华是一个通假字,通花。
华也就是美丽的意思。
康德曾经说过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共识性的东西,不是语言、不是文字,是更广泛、更天然意义,这种意义是不需学习就能体会的。
比如美,比如对美的追求。
而这种思想,咋中国的文字中早有体现。
文是一种符号,是对世界的抽象体现了阴阳的转换,是从三维向更高维度的转化。
文和字是经常一起连用的。
而字易经中有怀孕的意思,所以文字在古意中并非是死的,而是具有灵性的符号。
明是光明,这是对人类对太阳、对星空对宇宙的向往。
中华文明的意译就是正确的,无限美好的,让人类向宇宙的更高维度升华的东西。
这种理念,应当是能够为全世界所认同、所尊崇的。
所以中华文明的并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
它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概括,一种提炼,一种升华。
以这个观点为基础,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的“华夷之辨”。
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判定中国人的标准是对“大智慧”的领悟程度。
除了国家以外越来越多的边界,也在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区隔甚至是断裂。
尤其是在认识上的区隔。
专才式的教育和社会分工,使人们占山为王似的,去努力谋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而边界之外则是未知的领域。
自己的领域中,可以摆布别人。
而到了别人的领域则要受人摆布。
相互间的欺诈,加深了对共享符号的结构,共同纽带的结构。
游离态的原子化世界呼之欲出。
三、物质和精神的和解学科的分家,甚至是认识的对立。
其根本上是源于,所谓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性。
很多人把物质和精神,把形而下与形而上对立起来。
也正是受这种观点影响,这时代以占有外物程度成功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乃至唯一标准。
拥有灵魂的活人去把占有死物当作成功。
人们因此变得功利,下流。
也是基于这种观点,对物质的,人以外研究演化成了自然科学及其应用领域。
而关于人本身的则演化成了人文社科。
但只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统一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
所以当今而事实也证明了一点。
现如今,人们与机器的互动越来越多,而机器也越发向短小精致发展。
最后发展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内化到人体中,比如如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很多国家,已经发明了用脑电波操控机器人的技术,其前提是可以用人脑之前传递信息。
推而广之的话,所以每个人自身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递着、储存着获取者。
而最近,美国特种兵的装备之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眼镜式的电脑。
而日本、俄罗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研究出用脑电波控制机器人的技术。
但凡文化的向上发展都要面临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实到虚,从阳性文明到阴性文明的过程。
人们发现,普通生活中常见的个体存在可以像光一样存在和运动,甚至超越。
然后发现所谓物质和精神不过是,同一存在在不同层面上的状态。
进而发现不止是个体,整个社会都可以随之升级。
而越想这个方向发展,生产力的变革就越内化到人。
人们越来发现人自身的价值,人体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生物仪器。
在认识领域这样泾渭分明的划分。
如“八边塔”的典故一样,拆散了向上升华的道路。
原来的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尤其是那种物质精神的二分法,就越发限制我们的发展。
四、总结现如今的整个社会,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
越来越多维持人们关系的纽带被打上功利化的烙印,受到攻击,失去大众的信任,越来越多人们共享的意识符号被嘲讽被恶搞。
所谓破而后立,是指解构和建构的一种平衡。
但是我们现在建构的速度似乎远远比不上解构的速度。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后现代,即破而难立,但解构还在继续。
为了应对解构的危机,人类可能需要更大,更高层次的结构。
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人类一直在追求各种各样的“外物”。
而“GDP”所反映的逻辑,也就相互比较“拥有”的量。
就其实质而言,人类所追逐的是信息、能量、信息。
人类一直在建构和解构各种等级,但是对于自然与社会中能量等级的建构以及它和人们日常行为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
文明发展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我想应当是对于物质、信息、能量,控制水平的提高,这当然不仅仅是数量的提高。
以及随之带来的益处。
但是这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之下。
因为所有人类科学的成果,都是基于自然的基础上。
马克思的说法是,因为自然的物质有那个属性,所以你才能去利用它。
只有越接近自然。
所以越接近自然,了解自然,人类则越能提高自身的对物质、信息、能量的掌控水平,也越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人们认知的专门化(格子化),让大家都只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具有话语权。
这似乎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争斗。
而共识的桥梁被一再解构成简单、低级的动机。
兽性被当做人性挖掘出来。
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抛弃了生产力的作用,变成了纯粹的人和人关系的零和博弈游戏。
然而,在大多数博弈中,总是有人作为输家,要承受博弈的代价。
苍生还在受苦。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他自己一直在与语言作斗争。
这是阐述语言、文字做传递信息的媒介,与信息本意不符的问题。
而据说《资本论》只是马克思要写的十卷书里的第一卷。
现在他的很多手稿还放在博物馆里不为人知。
在这里我想大胆地揣测和阐述我理解的马克思的一些观点。
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常思考。
如果共产主义真的到来,那么会是什么样子。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诞生一定是,伴随生产力水平极其发达,物质精神文明极大丰富。
这种观点现在被很多人看作是错误的。
因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苏联建立的。
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
我在北大听韩毓海讲《资本论》时,“韩”指出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指国家的建立。
而是大量建设公共资源,是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资本家手中后,让生产资料共有,在此基础上重建自由主义。
他是希望“官员”像“工人”一样,而非“工人”像“官员”一样。
而这在技术层面要怎样实施呢?我对此提出了一些构想:在未来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应该把生产力的发展内化到人,实现人的身心解放,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1)人体本身就是一部生物仪器,现在社会中的各种科技成果,都是人体的外化。
现代社会中,人与机器的互动越发强烈。
机器也变得越来越轻薄短小,越方便,越人性化。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会贴在人的身体,乃至于内化到人的身体中去。
而更高层次的是,人体本身的潜力被重新发现,成为科学的研究最好对象。
不借助外物,实现人自身的升华成为科学未来的重要使命。
(2)从信息层面。
根据全息能理论,任何生物,以及无生命物体。
都随时以波的形式向外散发能量,但这种波还包含了,该物体的全部信息。
包括过去发生的事件,也以播的形式,保存着其全部信息。
散布在宇宙中。
物理学家大卫.玻姆给出了独到的解释。
他指出他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而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
根据“构想一”,如果将来我们能够以人体的接受仪器,直接接受并分析这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