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与管理》2010年6月1日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谢丽旋博尔赫斯说过:“命中注定要不朽的作品”,就是那些最伟大的作品啊,“可以穿过书写的错误,近似文本、漠不关心的阅读、不理解的火墙,不朽作品的灵魂经得起烈焰的考验”。
在中国,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的作家其实真的不是很多,在很多人眼中,首屈一指的就是鲁迅。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如果问不读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学生:谁的作品你读得最多?答案当然是鲁迅。
如果再问:你认为最伟大的作家是谁?答案大多还是鲁迅。
可以说,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受到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的如此关注。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尊”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编辑出版第一套初、高中语文教材起,至90年代后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50年间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各个版本共收录鲁迅作品40余篇。
其数量不仅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之冠,甚至超过革命领袖的文章的数量。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致就是通过这些作品以及编者的解读来学习、认识、感知鲁迅的。
今天,鲁迅作品仍拥有广大读者,仍畅销不衰,教材的奠基之功固不可没。
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6册中,鲁迅作品共入选8篇,占整个初中语文作品的4.4%,占现当代作品的9.4%。
入选的8篇文章,都是所选单元的首篇,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数量上看,现行的七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6.57篇。
其中人教版最多,录入9篇,语文版最少,为5篇,共涉及鲁迅作品15篇。
高中六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3篇,明显少于传统教材。
其中最多的是沪教版,为5篇,最少的是鲁教版和语文版,各有2篇。
共涉及作品11篇。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但初、高中各有侧重。
初中入选作品以散文为主(6篇),其次是小说(4篇),还有杂文、诗歌等。
高中主要是选入鲁迅的小说(5篇)、杂文(4篇),散文较少(2篇)。
从新旧篇目比较看,传统经典作品仍受重视,但新入选作品涉及更多。
如初中7个版本的教材中入选版本最多的作品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6版本),《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版本);新入选的作品有《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3版本),《自嘲》、《鲁迅自传》(2版本),《风波》、《自题小像》、《读书杂谈》(1版本)。
高中涉及的11篇作品中,新入选的4篇:《非攻》、《白莽作〈孩儿塔〉序》、《铸剑》、《春末闲谈》,分别只有一个版本选入教材,其余都是传统篇目,但入选频率并不太高。
其中《拿来主义》、《阿Q正传》最高,也只有3个版本录入。
《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记念刘和珍君》各有两个版本录入,而《药》只有粤教版收入教材。
从数量上算起来,我国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平均有鲁迅的文章近10篇。
其中,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最多,共有12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在中学6年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属鲁迅作品了。
其他著名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以说是很多了。
更令人奇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44··怪的是所选篇目又多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
这本小说集,包括《〈呐喊〉自序》共有15篇作品,而现在选入的就有5篇,占了整个集子的1/3。
鲁迅俨然成了我国中学教育中的“神”,其作品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作家所远不能及的。
二、鲁迅作品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中学生对于鲁迅精神的学习不但不过时,反而更是一种时代的需要。
鲁迅作品作为民族精神的资源,在新时代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的确,鲁迅作品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对青年人、对民族未来的希望,对青春生命、对创造精神的呼唤。
在周海婴眼里,鲁迅有四大“真精神”:一是“立人为本”;二是独立思考;三是“拿来主义”;四是韧性的坚守。
笔者认为,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积极精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坚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主张坚韧的战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汪晖教授认为,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中有一种深刻的颠覆性和激进性,但他的讽刺和批判包含了一种“真正的革命”、“永远的革命”的精神内蕴。
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老舍等人也都给予了鲁迅极高的评价,毛泽东也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曾呼唤过“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曾经为疗救“看客”的麻木而呐喊,也曾为激发“民魂”而斗争。
在当今社会,我们未必需要每个人都像鲁迅那样,做不妥协的战士,但是对平等的向往,对于民生的悲悯情怀,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应当是青年一代的精神追求。
2.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
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和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3.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
他用犀利的笔,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
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1/3,都是一些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此外,鲁迅在文体、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鲁迅的作品一直是青年人的精神食粮,接触鲁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学习他的直面现实的精神、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三、鲁迅过于尖锐的作品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鲁迅固然是伟大的,其作品也有其宝贵的价值,他在我国是理所当然的“尊者”,但我们也要理性地、全面地看待他的作品。
鲁迅的很多作品,有一些“不适合选做中学语文教材”。
这里应该是指他的那些过于尖刻、偏激的作品。
据资料显示,港台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少,台湾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笔者认为,中学生应少读鲁迅过于尖锐、偏激的作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存在极端、偏激之弊很多人只知道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战斗精神,而对其中的极端、偏激之弊却甚少有人觉察。
在他的那些尖锐的文章中,有很多片面的、偏激的、夸大的成分,在文章中对某些对象的讽刺和批判,也显得不那么公允。
例如,中国国民性或者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被鲁迅概括为两个字:奴性。
中国文化则被鲁迅概括为“侍奉主子的文化”,当然也就是奴隶的文化或奴性的文化。
中国人在《边城》中透发的淳朴、本真、宽容、智慧的一面在鲁迅的笔下鲜为人知。
在他眼里,中国的所有根性都是恶之源、劣之本。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仅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一句话,就不该选入中学课本。
教材的影响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量阅读鲁迅这些尖锐、偏激作品,学生在接受鲁迅作品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形成一种“惯性”。
鲁迅的那些作品带着极端的批判和讽刺,充满了战斗气息,它们教学生要痛打落水狗,教学生一个也不能宽恕,教学生要以牙还牙,教学生做斗士,教学生极端,教学生要抛弃传统。
这些,并不适宜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教育学生。
2.缺少时代感鲁迅的一些文章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与实际。
从其作品中看,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讲一个吃人的故事,使学生们看得一头雾水;接着又学了《药》,又是一个杀人吃血的故事,学生们看得莫名其妙,最终还是一个悲剧,这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
也许,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由于身临其境,确实身处水深火热,他们能理解鲁迅的用意并为之一振。
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们,他们生活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和平幸福时代,他们如何会明白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强调的鲁迅的言下之意、鲁迅的一片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这样脱离学生的实际而要求学生去理解鲁迅的45··作品,似乎太强人所难了。
3.晦涩难懂,可感性不强在很多中学生看来,鲁迅的很多文章实在可谓是文笔不畅,难以琢磨。
的确,鲁迅很多作品对学生而言确实“可感性”不强。
他的作品中有一句话:“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学生认为,这实在是说废话,但老师在讲评时,却千言万语把这句话说成是意蕴深长的绝句,这令学生弄不懂。
可能鲁迅这句话确实含有一定的意味,但对于中学生着实是无法理解的。
鲁迅的伟大太深邃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文化积淀和生活阅历,缺少对事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解读鲁迅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而当今中学阶段的教育还是以较基础的、感性的内容为主,如果要他们一如成人一般地把握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咀嚼隐藏在平常语句中的微言大义,洞察文章各部分精妙的谋篇布局……试问,就普遍意义而言,青少年思维的平台有这么大吗?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富仁教授曾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接受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
王富仁教授认为,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
王富仁教授以孩子对月亮的“理解”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化为比喻,认为,鲁迅作品可能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但不要紧,通过学习,通过讲解,通过与全文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感受到它们,比如《阿Q正传》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学了就会有感受,就会记住这个人物,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王教授的说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学教材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编写。
4.能憎,却缺少爱鲁迅在其那些尖锐、偏激的作品中,做很多事情的推论时,都是把仇恨和怨恨放大。
用南京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的话说,鲁迅是“能憎”却未必“能爱”的“巨毒”鲁迅。
的确,鲁迅在那些作品中透视出来的,是一种信仰维度的缺失,这就使得他在思考个体与终极关怀问题时欠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超越精神,欠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关于人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