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
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
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
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
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
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
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
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
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
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
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
”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
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
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文章开篇列举了对于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删减问题所引发的两种争议:一是鲁迅作品不能从中学语文中删减,甚至还应该增。
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作者认为,“存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鲁迅作品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具有情感性的色彩;“删减”则包含了更多的质疑探究学术性的态度。
这争议的背后的原因是“鲁迅的是被赋魅与祛魅”。
文章从三方面阐释了这个问题:1.鲁迅与中学语文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鲁迅作品选编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篇目增减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文章认为,“民国时期入选的鲁迅作品,多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在编选的理念上显然是以艺术性为标准。
这与1950 年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课本的政治思想性导向有很大区别。
”由此,“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普遍存在教条化的问题。
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有‘神化’鲁迅的倾向。
”于是就造成中学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语文课最为基础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一面被功利教化的一面冲淡,语文课寡淡无味。
所以“替换传统篇目、补充新鲜的篇目”。
进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鲁迅文章作为传统篇目中最大的构成部分,寓含了大量政治思想教化的因素,其传统的解读惯性偏离文学审美方面已积重难返,带有写作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以及长期左倾思潮支配下形成的分析模式具有极大保守性,与时代精神发生偏差的地方有不少。
”2.鲁迅的“赋魅”与“祛魅”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近年来鲁迅研究最有成果的部分。
叙述了鲁迅被“赋魅”的历史过程,和鲁迅及其作品因政治因素的弱化而成为正常的学术问题,引发了鲁迅“祛魅”的学术潮流。
文章认为“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力扭转了长期以来政治化鲁迅的倾向,形成鲁迅研究的多元局面。
学术界在论争中形成的一些共识,在舆论机制的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学语文的教改方面,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增删与解读的变化是与学界的风向息息相关的。
”3.结语今天,鲁迅作品大幅度从中学课本中退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删减的做法看得过分严重是不必要的。
当今社会鲁迅及其作品仍然有着积极的力量,“鲁迅作品仍然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而加以经典化和传统化的经典文本。
”(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现在教材编写已经打破过去一本定天下的做法,实行“一纲多本”,二、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代表性文章: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刘桂娥的《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倪燕萍的《对初中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一)薄景昕的《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文章认为对中学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进入历史才能走进本质。
1. 民国的学制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鲁迅作品是作为首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
大量的重复选编证明了鲁迅作品的经典性。
这与当时的学制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1923年至40年代中后期年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做详解。
2.知识阶级: 中学鲁迅作品阐释的文化空间文章认为最初语文教材的选编是编者“杂乱地”选, 没有完整的单元型教学,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编者个人的喜好。
入选的标准与目的是“为某种文体或某种技巧示例”, 并不注重其思想意义。
文章一一列举了与鲁迅同时代的知名作家对鲁迅作品阐释的多样性,认为1933 年4 月, 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让鲁迅罩上了“红色光环”, 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和我们整个民族在当时对鲁迅认识的最高水平,在鲁迅的接受与阐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且中学对鲁迅杂文的解读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特别是在建国后。
3.中学鲁迅作品的“古典化”与“想象”建设民族国家民国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是有条件限制的。
即“合于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 含有振起民族精神, 改进社会现状之意味者”。
作为现代文学经典的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也应该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
联系民国的实际解读鲁迅的一部分经典作品。
列举了一些与鲁迅同时代知名人士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一个精神界战士, 对专制文化给予猛烈而持久的战斗, 对愚弱的国民劣根性透辟而全面的剖析, 对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同时也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也便有了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的身份认同。
”4. 毛泽东对鲁迅的历史定位及其阐释的影响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从政治视角评价鲁迅及其作品,而我们不能误解了这种评价,却受到这种评价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和理解鲁迅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都是最为深刻和权威的。
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革命人民认识和研究鲁迅的光辉指针, 这也是建国前后鲁迅接受的全部意义所在。
毛泽东作品的《论鲁迅》,毛泽东对《阿Q 正传》是一篇好小说的着意指出, 尤其是1942 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以后很长时期内成为共产党基本的文艺政策。
最后得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对鲁迅作出远远超越前人的最高评价, 就在于他当时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理论思维的高峰上, 代表中共和先进的革命力量从历史进程的宏观角度审视鲁迅的。
”(二)刘桂娥的《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鲁迅作品在历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教材与过去大家熟悉的传统教材相比,在鲁迅作品选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
1.总体特点:从数量上看,初中多于高中,总量有所减少;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但初、高中各有侧重;从作品的内容风格上看,关注了学生的特点;从新旧篇目比较看,传统经典作品仍受重视,但新入选作品涉及更多。
文章指出“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对待鲁迅作品选编的问题上,同中有异。
都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由鲁迅作品中充满趣味、易于接受的作品入手,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然后再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创作,展现他作品中战斗性的一面,使学生对他肃然起敬。
这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了连续性的特点。
”“尤其是高中教材,这一特点极为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
”2.存在问题:⑴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偏少;其原因:a.上世纪("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的影响;引用了北大教授钱理群就认为鲁迅选文过于偏重论战性文章,并且所占份量太重但笔者认为,对于鲁迅作品,关键不在于选文多少,也不在作品是否有极强的战斗性,而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师对作品的认识。
b.对鲁迅的意识形态化,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隔膜。
c.程式化的解读方法使师生对鲁迅作品产生厌倦⑵一些经典名篇当选而未选;但新高中语文教材却没有一个版本选择《狂人日记》,只有50﹪的版本选择了《阿Q正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材选文求新。
其二是教材选文容量减小,造成难于取舍。
3.在教材选编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⑴适当减少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增加高中教材鲁迅作品的容量;⑵选入一些写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先从别人的笔下了解鲁迅,走近鲁迅;⑶结合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接触更多的鲁迅作品;⑷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三)冯光廉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0期;64-73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选篇的基本原则,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的认识是大体一致的, 即必须实行经典性和可感性(也许改为“可接受性”更好一些)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