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一)基本说明
中文名称: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课程代码:16JS062
总学时/学分:48/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课程属性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课,主要介计算机图形学的经典核心体系:图形系统、二维图形生成、几何变换、二维与三维观察、三维对象(实体造型与曲线曲面)、真实感图形技术、交互技术及动画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学原理的理解和图形编程技术的掌握。
2.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本课程与《Java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形方面的基本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需对相关课程(群)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前修课程:《Java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这些课程对本课程学习起着基础铺垫作用。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是一门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的理论课程,着眼于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遵循“基础/应用”的导向原则,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紧紧围绕应用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选择和实施,以“必需、够用、适度超前”为度,突出打牢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或研讨式、案例式、专题式、项目式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勤于实践、知行合一,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机类项目开发过程中实际问题、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Java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等课程为基础,紧紧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中的定位和作用,以能力为本位,强调打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打破以知识
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专业课程模式,探索新的、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课堂讨论、答疑以及实验、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应用编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包括图形系统、二维图形生成、几何变换、二维与三维观察、三维对象(实体造型与曲线曲面)、真实感图形技术、交互技术及动画等计算机图形学的经典核心体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作风,达到实验项目中能独自编程的要求,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结构目标
(1)图形系统;
(2)二维图形生成;
(3)几何变换;
(4)二维与三维观察;
(5)三维对象;
(6)真实感图形技术;
(7)交互技术及动画。
2.职业能力目标
(1)项目开发设计能力;
(2)软件开发能力;
四、内容设置
表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
4
5
五、实施要求
(一)参考教材与资料
1.参考教材
(1)徐文鹏.《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孔令德.《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计算机图形学社区(论坛)(/forum.php)
(2)复旦大学《计算机图形学》精品课程
(/s/257/main.htm)
(二)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课程组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
基本流程包括:
(1)成立课程组。
目前该课程组主要有3名老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如下:
(2)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备课、说课,做到“六统一”,统一对教材进行分析;统一主要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学习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主要练习。
做到教师内容、流程、标准、操作非常熟练,能够处理前后内容衔接问题。
(3)课程教学。
拟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方式授课和训练,老师重点讲解基本理论,并进行示范演示,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和演示进行学做,学生借助课堂及课下时间完成老师要求的案例操作。
(4)辅导答疑,可以采取课堂答疑、课下辅导和网上答疑等方式。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以出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为评判标准,终结性考核以期末考核为主。
(6)总结反馈,对于上课的内容、学时安排、教学过程、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总结,拟放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以利于查找问题,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编译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有完整的和清楚的理解,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
课堂传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
注重建构适合师生、学生之间交互、讨论的教学环境。
(四)课程评价与建议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上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课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各教学单位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需要设定相关权重,报教务处备案)
(2)形成性评价突出平时考勤、课堂纪律、参与程度、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团队协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个人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等方面综合考核。
(3)终结性评价突出理论考核,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知识段的分量和重要程度,课程组教师讨论决定权重。
理论考核可以采取机考与卷考相结合。
(4)过程考核形式及要求参照《安徽三联学院课程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三联院教字[2014]35号)执行。
主编单位: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主编:丁雪晶
主审:
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