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教师 易传伟
本节课我作为一个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角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不仅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乐于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聆听者。

在这课堂中,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化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自然学科,并能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亲切的笑容,贴近生活的语言和例子创建了一个轻松且愉快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老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地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一起探究,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下面将针对这流程以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详细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流程的教学反思。

第一,以贴紧生活的角度创设情景!
1、由生活实例发现化学反应的快慢。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利用好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化学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烟花会演”和“水滴石穿”这两幅图片为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学习动机,很自然的让学生懂得了化学反应有着快慢之分。

然而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感性的、
本能的,也是不稳定的认识倾向,于是我抓住时机推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立刻将学生的激情转化为
学生理性、稳定、强有力的学习和探究动力的基础。

第二,突出了第一个教学重点,巩固化学化学速率的概念。

2、提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后,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学生了解到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是多样性的,通过引导,部分学生掌握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要注意用正确的化学语言来表达,如:在相同条件下或是单位时间内等。

通过投影练习来巩固知识,这道练习分了三小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学生做完后,得用投影仪,将学生的解题答案投放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分享,教师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解题格式不规范,在适当的引导和较多的时间能很好的完成并利用所得结果比例后跟化学方程式上的化学计量数联系起来,得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第三,知识过渡自然,引出第二个重难点。

3、提出“反应速率是否一成不变”这思考问题。

以问题和初中接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题型作过渡,学生很好的转移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环节,并很快地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催化剂等相关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对往后的教学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突破第二个重难点。

4、组织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

在这以学生分组合作的探究实验当中,大胆地将课本实验2—6调到实验2—5之前,也就是说先做催化剂对化学速率反应的影响再做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大胆调动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知识,由浅到深,层层推进,逐一探究。

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带着实验目的和相关问题(如实验2—6中的FeCl3溶液起了什么作用?实验2—5中为什么用FeCl3溶液而不用MnO2粉末这催化剂?)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从中解决问题和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在这阶段里,认真思考,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中兴致高昂,同学之间配合默契,很快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组织好文字后,轻松愉快地分享了自己在实验中所得的成果,并在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的方式下,逐渐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如何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快慢。

通过实验探究,达到了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目的,从而也培养了学
生探究的习惯与创新的胆识以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五,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系统性的小结,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5、小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小结与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也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系统化。

这一环节中,由学生回馈的信息可以看出,他们对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理解的,并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学会适时的给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个小结与归纳。

第六,学以致用的检测结果是:效果好!
6、思考与交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在小结后,加上学以致用这方法,使得知识更加巩固,也使得学生了解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把知识应用于生活。

第七,师生共同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为学生往后的拓展作下铺垫。

第七,适时和巧用课堂小结,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网络性。

7、课堂小结。

由科学研究表明,人类遗忘的规律通常为先快后慢。

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生接受了大量的零碎信息,他们尚缺乏概括、归纳、总结能力,对所学知识如不及时加以总结,遗忘会更快。

只有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重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才能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效果的教学反思。

优点:
1、运用新课标新理念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对比法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的获取新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且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大大地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因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
“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

3、实验设计方面大胆地将实验2—6(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调在实验2—5之前进行讲授,充分利用了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做到由浅到深,层层推进,逐一探究,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规律。

与此同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作用,并提出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探究。

4、规范学生解题格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的作用,让学生自行发现解题所需的格式(如写“解”字,写出公式,带单位计算等),并始终如一的要求学生在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要注重文字的组织,要注意比较某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的“变量和不变量”,表达要求清晰,有说明力和科学性。

5、适时地进行课堂小结,能使学生及时获得本课的重、难点的信息,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形成系统化、网络化。

不足之处:
1、本节课当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更信任,例如在学生做计算题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得出相应的规律。

2、学生个体差异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更注重以个体的形式来让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困难,便于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引导。

3、对于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

如,一个学生在描述向H2O2中加入FeCl3溶液后,在相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在热水中产生的气泡更多这一结论。

在实验前我给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加入FeCl3而不加入MnO2?可是在学生描述结论的时候,自己也想着归纳结论而忘记了给学生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加入FeCl3而不加入MnO2?我想追问后,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实验方案设计会有更明确的方向,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当然,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自我增值,提高教学能力。

所以,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能发现各种问题,从解决问题中不断的进步,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方法。

我相信在这教学反思当中,还有不
全面的地方,欢迎各位老师予以指出,大家共同发展,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