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的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2. 在整个高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前两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后面反应限度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一些化学反应的快慢有感性的认识,如橡胶的老化,食品的变质,金属的腐蚀等。

但仅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而未上升到学科知识的高度,即未能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些现象。

另外,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定性判断化学反应快慢的零碎的知识基础,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对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于该节课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学生会在控制反应条件设计对比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产生学习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并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能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3、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合作实验和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多媒体及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发生,这些反应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PPT展示图片)?炸药爆炸、金属锈蚀、溶洞形成、食物腐败……【结论】化学反应有的快有的慢,也就是说化学反应是有快慢之分的,它们是相对的。

【分组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学生总结】观察反应快慢的方法:冒气泡的快慢,颜色变化快慢,固体溶解快慢,沉淀生成的快慢,温度的变化快慢等等【过渡】在物理学中我们如何定量的判断一个物体移动的速度快慢?——速度。

不考虑速度的方向称之为速率。

化学中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

由于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此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物质的量浓度在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来表示。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理学知识引入新课,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融入,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显亲切)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v=△C/△t3、化学反应速率单位:mol/( L·min)或mol/( L·s)【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需要注意:1、描述反应速率是要指明具体物质并取正值v(B)=△C(B)/△t;2、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固体或者纯液体的浓度表示化学反应速率;3、化学反应速率指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不是指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教师】例1、在3H2+N22NH3中,2秒内NH3的浓度由0变为0.6mol·L-1,以NH3的浓度变化量来表示反应速率是多少?由题可知:反应时间为2s,即△t=2sNH3的浓度由0变为0.6mol·L-1,所以△C(NH3)=0.6-0=0.6 mol·L-1v(NH3)=△C(NH3)/△t=0.6/2=0.3 mol/( L·s)【例1】反应4 NH3+ 5O24NO+6H2O在体积为5升的密闭容器中进行,30秒后,NO 的物质的量增加0.3mol,此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1)用NO来表示此反应速率为多少?(2)若用O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速率是多少?(3)若用NH3来表示呢?答案:(1)υ (NO)= 0.002mol/(L·s)(2)υ (O2)= 0.0025mol/(L·s)(3)υ (NH3)= 0.002mol/(L·s)【小结】相同条件下,同一化学反应可以用多种物质来表示它的平均反应速率,且每个数值不同,但它们表示的反应快慢是相同的。

根据数值结果可以得到结论:同一化学反应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aA(g)+bB(g)== cC(g)+dD(g)v(A):v(B):v(C):v(D)=a:b:c:d【例2】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A)=0.3mol/L·s (2)v(B)=0.6mol/L·s(3)v(C)=0.4mol/L·s (4)v(D)=0.45mol/L·s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答案:(1)>(4)>(2)=(3)【小结】比较反应快慢,应取同一个参照物,即转换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并且要保证单位一致。

(设计意图:以实例阐述阐述反应速率的概念可以增强学习效果,通过练习和小结能够提高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思考】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金属颗粒大小相当)的下列金属与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铁B.镁C.铝D.钠【讨论】为什么钠的反应速率最快,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外界条件能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小结】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环节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讨论】课本49页的思考与交流除此之外,请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总结】(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大(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5)溶液浓度: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6)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改变,也即相应的改变气体的浓度,故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缓(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这种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讨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什么意义?【归纳】控制反应条件,增大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减小对人类不利的反应速率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本身并不难,但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的反应需要快一些,如工业上生产某些产品;有些则需要慢一些,如食物腐败、钢铁生锈等。

通过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我们能够很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导学P87化学反应的速率(A、B组习题)五、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2、数学表达式:v=△C/△t3、单位:mol/( L·min) 或mol/( L·s)4、注意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2、外因(1)温度(2)催化剂(3)溶液浓度(4)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5)压强(6)反应物状态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一些化学反应的快慢有感性的认识,如橡胶的老化,食品的变质,金属的腐蚀等。

但仅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而未上升到学科知识的高度,即未能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些现象。

另外,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定性判断化学反应快慢的零碎的知识基础,在生活经验和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对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于该节课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学生会在控制反应条件设计对比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产生学习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并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品质的主渠道,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我在课堂上能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检验学习效果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落实,注重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节奏紧凑,师生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较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的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

2. 在整个高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前两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后面反应限度知识奠定了基础。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当堂检测1.决定H 2(g)+I 2(g) 2HI(g)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反应物的浓度B.反应温度C.是否使用催化剂D.反应物的性质2.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盛有少量盐酸的试管中,产生氢气的速率如图所示,在下列因素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 ①盐酸的浓度 ②镁条的表面积 ③溶液的温度 ④Cl -的浓度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感性体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从而通过数学公式上升为理性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再通过典型例题展现给学生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