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线无损检测

射线无损检测


42
8
中子射线
本质: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产生原理:原子核受到外来粒子的轰击时产生核 反应,中子从原子核里释放出来。 特性:不带电,穿透能力强。
9
X射线
本质:高能电磁辐射。
产生原理:由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
特性: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 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
10
26
射线检测方法
传统方法: 照相法 电离检测法 荧光屏直接观察法
新进展: 射线CT
27
照相法
胶片照相检测法的原理: 将感光材料(胶片) 置于备件试件后面, 用来接收透过试件后 的射线,因为胶片如 光机的摄影作用与感 受到的射线强度有直 接的关系,经过暗室 处理后,就会得到被 检物的结构影像。
28
19
描述中子射线的参数
强度:中子源单位时间内发射出来的中子数目, 对于每次核反应释放一个中子的过程,中子强度 等于单位时间内靶物质中发生的核反应数。 能量:和中子的速度有关,0.1MeV以上称为快中 子,1keV以下称慢中子,之间的为中能中子。 10^-2eV左右的中子相当于分子原子晶格处于热 运动平衡的能量,所以又叫热中子。

局部夹渣
某钢板对接焊缝,V型坡口

线状夹渣
某钢板对接焊缝,V型坡口
36
(3)孔洞类
密集气孔
某钢板对接焊缝,V型坡口,焊接方式: 手工电弧焊
37
伪缺陷
定义:非缺陷影像、人为的瑕疵影像。 胶片本生质量存在问题。 胶片保管、剪切、装取、暗室操作处理不当。 射线检测操作不当。 伪缺陷来源: 机械损伤或表面附着物形成(如指纹、折痕、
(1)管电压:决定X射线的穿透能力,管电压越 高,穿透能力越强,可检测的工件越厚。满足 穿透能力下尽量选用低电压,以减少散射影响, 提高清晰度。管电压越高,缺陷显现的灵敏度 越低。 (2)管电流:影响检测时曝光时间的长短,管 电流越大,曝光时间越短,故管电流应尽可能 大些。 (3)焦点形式及尺寸:形式有点焦点和线焦点; 尺寸指焦点的大小。焦点减小,有利于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检测分辨率。
40
四、射线的危害及防护
射线的生物效应:射线作用于物体时由于电离作用,造成 生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引起病理反应。可以表 现在受照者本身,也可出现在受照者的后代。
辐射损伤:电离辐射产生的各种生物效应对人体造成的损 伤。主要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类型。
急性损伤:短时间内全身受到大剂量的照射,造成中枢神 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等急性损伤。 慢性损伤:长时间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低剂量的照射,在 受照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的辐射生物效应。引发白血病, 皮肤癌、肺癌、骨癌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内障、寿命 缩短等。
16
γ射线无损检测
检测原理:当γ 射线穿过(照射)物 质时,该物质的密度越大,射线强度减 弱得越多,即射线能穿透过该物质的强 度就越小。此时,若用照相底片接收, 则底片的感光量就小;若用仪器来接收,
获得的信号就弱。因此,用γ 射线来照
射待探伤的零部件时,若其内部有气孔、 夹渣等缺陷,射线穿过有缺陷的路径比 没有缺陷的路径所透过的物质密度要小
12
(一)、射线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

射线在穿过物质的过程中将发生衰减而使其强度降低, 衰减的程度取决于被检测材料的种类,射线种类及被 穿透的距离,利用各部位对入射射线的衰减不同,透 射射线的强度分布不均匀。由此,可检测出物体表面 或内部的缺陷,包括缺陷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
13
线源:
划伤、水印等)药物玷污等。 化学作用形成(如漏光、感光)。
38
(三)、射线在农业上的应用
1、射线治害虫
2、射线刺激生物生长 3、辐射诱变育种
39
(四)、射线在医疗上的应用
1、射线治病 (1)射线抗癌。用放射性 同位素60Co、137Cs等的γ射 线加速产生的电子束来杀 死癌细胞; (2)131I不仅可以用于诊 断甲状腺功能病变,也可 以用它对甲状腺组织的抑 制和杀伤作用来减少甲状 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治 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 (3)用32P治疗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
20
红外检测
红外线探伤原理: 只要物体具有一定温度,它就要向外发射红外线, 且红外辐射的强度可由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表示 为: M=εσT4 其中ε为灰体发射系数,T为绝对温度,σ为斯蒂 芬-玻尔兹曼常数。
21
红外热像仪无损检测原理图
22
检测方法
被动式红外检测 所谓被动式系指进行红外 检测时不对被测目标加热, 仅仅利用被测目标的温度 不同于周围环境温度的条 件,在被测目标与环境的 热交换过程中进行红外检 测的方式。被动式红外检 测应用于运行中的设备、 元器件和科学试验中。由 于它不需要附加热源,在 生产现场基本都采用这种 方式。
41
射线的防护
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或尽量减少来自体外的各 种射线对人体照射的时间和剂量。
(1)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射线源,距离越远,受到的射线 照射剂量越小。 (2)时间防护:在不可能采取距离防护的条件下(如一些特 殊的射线工作者),就尽可能减少受到射线照射到时间。 (3)屏蔽防护:在射线源的周围设置能够吸收或阻挡射线的 物体(成为屏蔽物),尽可能减弱射线到达人体时的强度和能 量。


4
二、射线的分类
定义:射线是由各种放射性核素,或者原子、电 子、中子等粒子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射出的、具 有特定能量的粒子或光子束流。 分类:γ 射线,α 射线,β 射线,中子射线,X
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激光
5
γ 射线
本质: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
产生原理: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 衰变、β 衰变 后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高能量级,要向低能级跃 迁,辐射出γ 光子。 特性:不带电;电离能力弱;穿透能力强。
电离检测法:
射线穿过气体时会 产生电离效应,产生 电离电流,电离电流 的大小与射线的强度 有关。通过对电流强 度的测量,根据其强 度的分布来判断试件 的完整性。
29
荧光屏直接观察法: 将透过试件的射线投 射到涂有荧光物质 (ZnS或CaS)的荧 光屏上,激发出荧 光,成为可见影像, 由此直接辨认被检 测件中是否存在缺 陷。
25
红外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1、操作安全:由于红外监测不需要与设备直接接触,所以 操作十分安全。这在带电设备、转动设备、高空设备 的监 测 中表现尤为突出。 2、灵敏度高:现代红外探测器对红外辐射的探测灵敏度很 高,以此类探测器为基础构成的红外监测设备,对温度 的分 辨率很高,可以发现设备不同部位存在 温 度 差别,可 以监 测诊断 出设备热状态 的细微变化。 3、诊断效率高:由于红外探测器的响应速度高达纳秒级, 因此可迅速采集、处理和显示设备的红外辐射,大大提高设 备监测诊断的效率。 缺点 红外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红外测量主要是表面 的热状态,不能确定物体内部的热状态 二是红外无损监测设 备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生产批量不大,因此与其他 检测仪器或常规监测设备相比价格昂贵。
得多,其强度就减弱得少些,即透过的
强度就大些,若用底片接收,则感光量 就大些,就可以从底片上反映出缺陷垂 直于射线方向的平面投影。
17
常用γ射线源的特性
18
中子射线检测
检测原理: 中子源发生的中子束射 向被检测的物体,由于 物体的吸收和散射,中 子的能量被衰减,衰减 的程度取决于物体的成 分,穿过物体的中子束 被影像记录仪所接收而 形成物体的射线照片。
紫外线:是一种穿透力很弱的非电离辐射。 红外线: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 波长在760nm至1m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激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光源。 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较长,能量较低。
11
三、射线的应用
(一)射线无损检测 (二)射线消毒灭菌 (三)射线在农业上的应用 (四)射线在医疗上的应用 (五)射线与环保
6
α 射线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 产生原理:放射性元素经α 衰变放出带正电的α 粒子。 特性: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在空气中 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7
β 射线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产生原理:放射性元素经β 衰变放出带负电的β 粒子。 特性:带负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 粒子 强,电离能力比α 粒子弱。
24
加热的方式
1、稳态加热:将被测目标加热到其内部温度达到均匀稳定的状 态时,再把它置放于一个低于(或高于)该恒定温度的环境中进行 红外检测。 这种方式多用于材料的质量检测,如被测物内部有裂纹、孔洞或 脱粘等缺陷时,则被测物与环境的热交换中热流将受到缺陷的阻 碍,其相应的外表面就会产生温度的变化,与没有缺陷的表面相 比则会出现温差。 2、非稳态加热:对被测目标加热,不需要使其内部温度达到均 匀稳定状态,而在它的内部温度尚不均匀、具有导热的过程中即 进行红外检测。 3、如将热量均匀地注入被测目标,热流进入内部的速度要由它 的内部状况决定,若内部有缺陷,则会成为阻档热流的热阻,经 一定时间会产生热量堆积,在其相应的表面会产生热的异常。缺 陷造成的热流变化取决于缺陷的位置、走向、几何尺寸和材料的 热物理性能。
检测成本高。 对体积型缺陷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对 平面型缺陷的检测灵敏度较低。(如 裂纹,射线方向与其垂直时不易检测, 平行时才能。) 需双面法检测。
32
射线检测的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于: (1)机械,兵器,船舶,电子,石 油化工,土木工程,航空航天等领 域中的铸件和焊缝的检测。 (2)机场,车站,码头,海关等的 安全检查。 (3)也可以用来检测材料的厚度。
X射线 γ射线
中子射线
红外线
14
x射线无损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