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无损检测 ppt课件
卢瑟福首先发现具有天然放射性的几种不同的 射线。他把带正电的射线命名为α射线,带负 电的射线命名为β射线。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 W.K.伦琴发现X射线,故又称伦琴射线;
4
二、射线的分类
定义:射线是由各种放射性核素,或者原子、电 子、中子等粒子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射出的、具 有特定能量的粒子或光子束流。 分类:γ射线,α射线,β射线,中子射线,X 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激光
13
线源:
X射线 γ射线 中子射线 红外线
14
x射线无损检测
检测原 理:
15
X射线探伤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管电压:决定X射线的穿透能力,管电压越 高,穿透能力越强,可检测的工件越厚。满足穿 透能力下尽量选用低电压,以减少散射影响,提 高清晰度。管电压越高,缺陷显现的灵敏度越低。 (2)管电流:影响检测时曝光时间的长短,管 电流越大,曝光时间越短,故管电流应尽可能大 些。 (3)焦点形式及尺寸:形式有点焦点和线焦点; 尺寸指焦点的大小。焦点减小,有利于提高检测 灵敏度和检测分辨率。
17
常用γ射线源的特性
18
中子射线检测
检测原理: 中子源发生的中子束射 向被检测的物体,由于 物体的吸收和散射,中 子的能量被衰减,衰减 的程度取决于物体的成 分,穿过物体的中子束 被影像记录仪所接收而 形成物体的射线照片。
19
描述中子射线的参数
强度:中子源单位时间内发射出来的中子数目, 对于每次核反应释放一个中子的过程,中子强度 等于单位时间内靶物质中发生的核反应数。
1
射线 无损检测
第五组:马伟 向艳 张晶 刘洁钰 宿瑞元
2
一、射线的发现 二、射线的分类 三、射线的应用 四、射线的危害及防护
Hale Waihona Puke 3一、射线的发现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发现红外线,又称为 红外热辐射;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 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感光, 因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
7
β射线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产生原理:放射性元素经β衰变放出带负电的β 粒子。
特性:带负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 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
8
中子射线
本质: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产生原理:原子核受到外来粒子的轰击时产生核 反应,中子从原子核里释放出来。 特性:不带电,穿透能力强。
16
γ射线无损检测
检测原理:当γ射线穿过(照射)物 质时,该物质的密度越大,射线强度 减弱得越多,即射线能穿透过该物质 的强度就越小。此时,若用照相底片 接收,则底片的感光量就小;若用仪 器来接收,获得的信号就弱。因此, 用γ射线来照射待探伤的零部件时, 若其内部有气孔、夹渣等缺陷,射线 穿过有缺陷的路径比没有缺陷的路径 所透过的物质密度要小得多,其强度 就减弱得少些,即透过的强度就大些, 若用底片接收,则感光量就大些,就 可以从底片上反映出缺陷垂直于射线 方向的平面投影。
24
加热的方式
1、稳态加热:将被测目标加热到其内部温度达到均匀稳定的状 态时,再把它置放于一个低于(或高于)该恒定温度的环境中进行 红外检测。 这种方式多用于材料的质量检测,如被测物内部有裂纹、孔洞或 脱粘等缺陷时,则被测物与环境的热交换中热流将受到缺陷的阻 碍,其相应的外表面就会产生温度的变化,与没有缺陷的表面相 比则会出现温差。 2、非稳态加热:对被测目标加热,不需要使其内部温度达到均 匀稳定状态,而在它的内部温度尚不均匀、具有导热的过程中即 进行红外检测。 3、如将热量均匀地注入被测目标,热流进入内部的速度要由它 的内部状况决定,若内部有缺陷,则会成为阻档热流的热阻,经 一定时间会产生热量堆积,在其相应的表面会产生热的异常。缺 陷造成的热流变化取决于缺陷的位置、走向、几何尺寸和材料的 热物理性能。
5
γ射线
本质: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 产生原理: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β衰变 后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高能量级,要向低能级跃 迁,辐射出γ光子。 特性:不带电;电离能力弱;穿透能力强。
6
α射线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 产生原理:放射性元素经α衰变放出带正电的α 粒子。 特性: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在空气中 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1
红外热像仪无损检测原理图
22
检测方法
被动式红外检测
所谓被动式系指进行红 外检测时不对被测目标 加热,仅仅利用被测目 标的温度不同于周围环 境温度的条件,在被测 目标与环境的热交换过 程中进行红外检测的方 式。被动式红外检测应 用于运行中的设备、元 器件和科学试验中。由 于它不需要附加热源,
主动式红外检测
9
X射线
本质:高能电磁辐射。 产生原理:由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 特性: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 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
10
紫外线:是一种穿透力很弱的非电离辐射。 红外线: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 波长在760nm至1m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 激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光源。 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较长,能量较低。
11
三、射线的应用
(一)射线无损检测 (二)射线消毒灭菌 (三)射线在农业上的应用 (四)射线在医疗上的应用 (五)射线与环保
12
(一)、射线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
射线在穿过物质的过程中将发生衰减而使其强度降低, 衰减的程度取决于被检测材料的种类,射线种类及被 穿透的距离,利用各部位对入射射线的衰减不同,透 射射线的强度分布不均匀。由此,可检测出物体表面 或内部的缺陷,包括缺陷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
主动式红外检测是在进 行红外检测之前对被测 目标主动加热,加热源 可来自被测目标的外部 或在其内部,加热的方 式有稳态和非稳态两种, 红外检测根据不同情况 可在加热过程当中进行, 也可在停止加热有一定 时间后进行。
23
主动式红外检测
1、单面法:对被测目标的加热和红外检测在被 测目标的同一侧面进行。 2、双面法:相对于上述的单面法而言,双面法 是把对被测目标的加热和红外检测分别在目标的 正、反两个侧面进行。
能量:和中子的速度有关,0.1MeV以上称为快中 子,1keV以下称慢中子,之间的为中能中子。 10^-2eV左右的中子相当于分子原子晶格处于热 运动平衡的能量,所以又叫热中子。
20
红外检测
红外线探伤原理: 只要物体具有一定温度,它就要向外发射红外线, 且红外辐射的强度可由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表示 为: M=εσT4 其中ε为灰体发射系数,T为绝对温度,σ为斯蒂 芬-玻尔兹曼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