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中看中国文化
观我国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史可考的历史从殷周时代便有了,而我中华人文文化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了。
而我说从音乐中看中国文化,势必,音乐的历史同样悠久。
既然能从音乐中观中国文化,两者必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文化:
“文化”的本义在《易·系辞下》中这样说:“物相杂,故曰纹(文)。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及创造过程的总和。
另外,梁启超先生于1922年在《什么是文化》中讲到:“文化者,人类心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产也。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这样讲:“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音乐:
音乐的历史相当悠久,来历也十分复杂。
“什么是音乐?”这是一个不断被提出、不断被不同答案解答而又不断被推翻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则是人们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和领悟的过程唐代学者杜佑认为:“夫音生于心,心残则音哀,心舒则音和。
”从古人那里我们得以知道,音乐的不同来自人的内心、人的精神,因此,所谓音乐,是个人或群体赋予每种声音的精神内容和审美意味,并认同它是音乐,这样对于这个群体而言,那才是音乐。
在我看来,“音乐”可以定义为:有规律、有组织,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社会生活或用以进行革命斗争的声音的艺术形式。
它有灵魂和血肉——旋律,那是通过一些有内在联系的、高低长短不同的音符组成的音乐的进行;它有骨架和脉搏——节奏,那是按照强弱不同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
而在我眼中,音乐最重要的是有思想,即有内容、内涵,没有思想的音乐只能说是一具徒有动人外表的行尸走肉。
既然音乐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思想,而我国的文化正是由诸子百家众多的思想汇聚而成的,那么从音乐中必然也能窥见我中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了。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音乐十分古朴,但早在夏朝便已经有了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埙、笛等旋律乐器也已出现。
而通常,乐总与舞相伴,夏朝的《大夏》乐舞和商朝的《大~》分别歌颂了夏禹“勤劳天下,疏三江五湖,注制之东海”的治水过程和商汤以宽理人,而除邪恶,讨伐暴桀的功绩。
正是夏商时期的音乐为周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代制礼作乐,礼乐并施智力国家,创立十二律,建立了乐音观念,在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最值得称道的音乐恐怕只有《诗经》了,可谓是“千古的诗与歌”,《墨子·公孟篇》中说道:“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诗经》可以朗诵、可以演奏、可以歌唱也可以舞蹈,可惜《诗经》的音乐却早已失传了。
另外,《楚辞》与楚乐也可称当时的一支奇葩,对楚国周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我国文学的竹竿之一,它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图景,同时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古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充满力量与渴望的巫术和宗教、原始无羁的生命活力、浪漫奔放的激情、富有想象的神话传说那是“音乐舞蹈和诗”的天国,是“真、善、美”的交融。
2.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这一时期除了唐朝以外,社会整体动荡不安,而相对安定的汉代也深受北方匈奴的烦扰,因此,音乐呈现了一种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情况格局势力和战争导致的民族大迁移使得音乐也
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与周边文化进行大融合。
而唐朝时期,社会极其稳定,作为同时期与阿拉伯帝国和加洛林帝国并存于世的三大帝国,唐帝国的文化先进性尤其显著,自周礼建立以后,便是以礼乐治国,礼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强弱,唐时期,尤其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之间百年,民族和睦,人民富裕,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空前提高,长安作为世界文化名城,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广泛的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的来说,这时期的音乐大都表现了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反对战争,以及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内涵。
3.唐之后: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之后,从宋朝开始,虽然宋朝处于周边几个少数民族国家的包夹之下,边境时常有战事发生,但中原腹地相对安定,工商业得道了空前的发展,城市大量出现,城市人口大大曾加,商人(资本家)和城市市民的出现使我国已经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而受先秦儒家文化的影响,商人地位和女性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资本家们力量的壮大使他们期望地位得道改变,而女性则受朱程理学的迫害尤为严重,他们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催生了那时代的音乐,期中尤其是女性以其丰富的情感创作了大量的民歌来抒发内心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如:《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等,表现了女性对生活的抗争。
在近代,我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音乐人们创作了如:《黄河》、《美哉中华》、《革命必先革人心》、《缠脚的苦》等作品,对世人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劝解和呼吁。
期间,更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参与创作的国歌和《黄河大合唱》。
总结而言,这近千年中,人们对于人性的发现,对于平等、自由的观念越来越强,从诸多音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那丝阳刚进去、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4.宗教音乐:
就我国文化而言,佛、道两教不可或缺,而佛道音乐也表现了这两家的文化观念。
道教作为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音乐以“韵”居多,有“十方韵”之说;相对于道教,佛教用一个“苦”字可以概述其典籍,而其音乐在释迦牟尼初时便以“清静和雅”开坛讲法,达到“明”。
对于主观、客观唯心主义都有相当的体现。
总结:
自古就有“礼乐”治国的说法,制礼作乐、礼乐相合。
“礼乐相须为用,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乐以象政、审乐知政”。
由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我国音乐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关于礼乐这样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强调了音乐于社会的作用。
关于“仁”,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揭示了音乐的道德功用。
音乐、数字、语言是我们开启宇宙的三把钥匙。
音乐作为一种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表达着人类各种思想,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各时代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便是——“乐和,天地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