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隔声量的经验公式
无规入射时:
R 20lg A 20lg f 48
考虑边界、刚度和阻尼等因素,实际隔声量的经验公式:
R 18lg A 12lg f 25
平均隔声量的经验公式(100~3150Hz):
R 13.5lg A R 16 lg A
14(dB), (
经验公式:
R 16lg A1 A2 16lg f 30 R
平均隔声量:
R
131.65llggAA11
A2 8 R, A1 A2 14 R, A1
A2 200kg / A2 200kg
8(dB), (
A
A 200kg 200kg /
/ m2 m2 )
)
2.吻合效应
吻合效应:因入射角度造成的声波对墙体的作用与隔 墙中弯曲波相吻合而使隔声量降低的现象。
产生吻合效应的频率为:
fc
2
c2
sin2
12(1 2 )
ED2
临界吻合频率:能产生吻合效应的最低入射频率。
(
A 21c1)2 来自 可近似为:2
R
10
lg
A 21c1
20
lg
A 21c1
将p0c0=400Pa•s/m代入:
R 20lg A 20lg f 42
物理意义: 单层墙的隔声量与其单位面积质量的对数成正比; 声波的频率越高,隔声量越高。
m2 / m2
8.4 隔声间
1. 隔声间的声学评价
插入损失:
A IL L1 L2 RC 10 lg S
RC :隔声间的平均隔声量 Α:隔声间的总吸声量 S: 隔声间的内表面总面积
2. 隔声门
隔声门的结构和特性(图8-18、表8-6)
隔声门的密封方法 (图8-19)
3. 隔声窗
Ld
5 20 lg
2 N tanh 2 N
(dB)
N 2
abd
1.绕射声衰减量的计算——A计权
无线长不相干线声源A计权声屏障绕射声衰减
有限长声屏障及线声源的修正图
a)修正图
(b)遮蔽角
2.透射声修正量的计算
若TL-Lt 10dB,忽略透射声, 若TL-Lt 10dB,按下式计算:
DB=34m
W=35m W/2
NRC=0.05
NRC=0.3 NRC=0.6 NRC=0.8
NRC=1.0
降噪系数NRC与声屏障反射增加量的关系
8.6.3 声屏障设计程序
➢ 确定声屏障设计目标值:由受声点交通噪声值、背景值和噪声标准确定 ➢ 确定声屏障位置:根据道路和防护对象的相对位置、周围地形地貌选择 ➢ 确定声屏障几何尺寸:根据设计目标值确定声屏障的长和高 ➢ 计算声屏障绕射声衰减 ➢ 声屏障的隔声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适的厚度,一般TL取20~30dB ➢ 声屏障的吸声结构设计:双侧声屏障,NRC>0.5 ➢ 声屏障形状的选择:直立型、折板型、弯曲型、半封闭或全封闭型 ➢ 声屏障插入损失的确定 ➢ 声屏障设计的调整:长度、高度、位置、NRC ➢ 其他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地形地貌、力学性能、安全性能、景观效果等
Lt Ld 10 lg(10Ld /10 10TL/10 )(dB)
式中: Ld ——声屏障的绕射声衰减,dB; TL——声屏障屏体的传声损失,dB。
3.反射声修正量的计算
道路声屏障横截面示意图
平行声屏障反射声修正量计算列线图
0.05
0.3 0.6 0.8
HF HN HR
H=5m
RC
10 lg 1
C
n
Si
RC 10 lg n i1
Si100.1Ri
i 1
n
i Si
C
i 1 n
Si
i 1
例题
8.2 单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
1.质量定律和隔声量 2.吻合效应
1.质量定律
声波垂直入射时,在一系 列假设的条件下:
R
10
lg
1
10
lg
1
1 S0 S1 S0100.1R
S1
R :隔声罩罩壁的隔声量,dB α:内饰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S0: 非封闭总面积,m2 S :封闭总面积,m2
3. 隔声罩的设计要点
➢ 罩壳形状恰当,尽量少用方形平行罩壁,以防止罩内空气声的驻波效应。 ➢ 罩壁必须有足够的隔声量,且为了便于制造安装维修,宜采用0.5~2mm厚的钢板
R
10
lg
1
(
A 21c1
)2
R
10
lg
A 0c
4
(2kD)2
R1 R2
20lg(2kD)
入射声波频率更高时:
隔声量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的交替变化。
隔声频率特性
双层墙之间填充 吸声材料能够提 高隔声效果
隔声量的估算:
8.6 声屏障
铁路声屏障
公路声屏障
城市高架声屏障
其他声屏障
8.6.1 声屏障的基本原理
反射声能量Lr
绕射声衰减Ld
φ
透射声能量Lt
绕射声衰减量Ld
反射路径
直达 路径
噪声源
双侧平行声屏障
附加吸声结构, 降低反射声
8.6.2 声屏障的声学评价——插入损失 IL Ld Lt Lr L
Wt Wi
It Ii
pt2 pi2
2.隔声量(传声损失)
R或TL 10 lg 1 10 lg Ii 20 lg pi
It
pt
3.平均隔声量:
工程上通常将中心频率为125~2000Hz的5个倍频程频带 或100~3150Hz的16个1/3倍频程频带隔声量的算术平均值
4. 组合墙的隔声量
8.5 隔声罩
固定密封型
活动密封型
局部开敞型
通风散热型
1. 隔声罩的基本构造
1. 隔声罩的基本构造
2.隔声罩的插入损失
➢ 全封闭的隔声罩的插入损失:
IL 10lg(1100.1R )
R :隔声罩罩壁的隔声量 α:内饰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
➢ 局部封闭的隔声罩的插入损失:
IL
R
10 lg
隔声窗的结构
设计要点
多层窗应选用厚度不同的 玻璃板以消除吻合效应。
多层窗的玻璃板之间要有 较厚的空气层,一般取 7~15cm。
两层玻璃板间不能有刚性 连接,以防止“声桥”。
多层窗的玻璃板之间要有 一定的倾斜度,朝声源一 面的玻璃做成倾斜,以消 除驻波。
玻璃窗的密封要严,边缘 用橡胶条或毛毡条压紧。
近似为:
fc
c2
2 D
12 0.55 c2
E
D
E
8.3 双层结构隔声性能
pi 1 时产生共振。 pt
fr
c
2
20 AD
隔声频率特性
入射声波频率低于共振频率:
R
10
lg
1
A 0c
2
入射声波频率高于共振频率:
或铝板等轻薄密实的材料制作,且在壁面上加筋,涂贴阻尼层,以抑制与减弱共 振和吻合效应的影响。 ➢ 罩内壁要加吸声处理,使用多孔松散材料时,应有较牢固的护面层。 ➢ 罩内壁与设备之间应留有较大的空间,以免耦合共振,罩体与声源设备及其机座 之间不能有刚性接触,以免形成“声桥” ,导致隔声量降低。 ➢ 隔声罩与地面之间应进行隔振,以降低固体声。 ➢ 开有隔声门窗、通风与电缆等管线时,缝隙处必须密封,并且管线周围应有减振、 密封措施。 ➢ 当被罩的机器设备有温升需要采取通风冷却措施时,应增加消声器等设施。
Chapter 8 隔声降噪技术
8.1 隔声性能评价量 8.2 单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 8.3 双层结构隔声性能 8.4 隔声间 8.5 隔声罩 8.6 声屏障
8.1 隔声性能评价量
1.透射系数 2. 隔声量 3. 平均隔声量 4. 组合墙的隔声量
1.透射系数:
定义: 材料透射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