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10月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B级)

2010年10月四川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B级)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四川省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B级) (课程代码6660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综观全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不包括【】 A.内容趋于集中 B.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C.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D.认知研究大行其道 2.桑代克提出的主要的学习律不包括【】 A.效果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迁移律 3.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包括【】 A.海德 B.韦特海默 C.苛勒 D.考夫卡 4.元认知结构中不包括【】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情感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C.元认知体验 D.元认知监控 5.提出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夫 B.高尔顿 C.桑代克 D.斯金纳 6.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单因素论 B.二因素论 C.群因素论 D.三维结构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是【】 A.比奈 B.高尔顿 C.推孟 D.韦克斯勒 8.柯尔伯格研究道德所采用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投射法 D.问卷法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9.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A.认知的内驱力 B.情感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附属的内驱力 10.1968年提出个人化教学系统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维果斯基 C.凯利 D.凯勒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包括【】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认知过程 D.动作再现过程 E.动机过程 12.布鲁纳认为,人类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有【】 A.联想表象 B.思维表象 C.动作再现表象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D.图像再现表象 E.符号再现表象 13.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形式包括【】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图形直观 D.言语直观 E.动作直观 14.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指标是思维的【】 A.流畅性 B.稳定性 C.变通性 D.包容性 E.新异性 15.根据维纳的观点,影响学生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包括【】 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易 E.教师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16.1877年,_________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1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18.奥苏贝尔强调,_________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19._________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20.1969年,加涅和他的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_________的概念。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1.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2.野外考察是一种模象直观形式。【】 23.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 24.教师期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25.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随教龄的增加而下降。【】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7.简述发现学习的概念及其优点。 28.简述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 29.简述高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特征。 3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l0分,第32小题15分,共25分) 31.试述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3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1.【D】[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内容趋于稳定、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2.【D】[解析]桑代克提出的主要的学习律包括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3.【A】[解析]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B】[解析]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5.【C】[解析]提出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6.【D】[解析]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是三维结构理论。 7.【A】[解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是比奈。 8.【B】[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所采用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9.【B】[解析]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包括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0.【D】[解析]凯勒于1968年提出了个别教学系统,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实践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A、B、D、E】 12.【c、D、E】 13.【A、B、E】 14.【A、C、E】 15.【A、B、C、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卡普捷烈夫】 17.【霍尔】 18.【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9.【安德森】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0.【教育心理学】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 22.【×】改正:野外考察是一种实物直观形式。 23.【√】 24.【√】 25.【×】改正:教师的一般效能感往往随教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答: 教育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关于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矛盾统一以及质量互变等基本观点对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基本原则为: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 27.答: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优点:

(1)发现法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2)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8.答:

(1)促使学生形成逻辑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 (2)使学生认识到材料上的知识的实践价值。 (3)通过问题的解决而亲自独立地发现的新知识、新规律记忆得更牢固,检索得更方便。 (4)在紧张的智慧活动中获得的喜悦和满意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 (5)能使学生形成探索性地研究问题的心向,并获得一定的探索经验。 (6)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一般学科和某一学科的良好态度和兴趣。 29.答: (1)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 (2)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3)独立性强,常独立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 (4)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对新信息的接收较少防御。 (5)有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 (6)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30.答: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5分,共25分) 31.答: (1)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②注重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结构不良领域中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结构良好领域不能提供生动性、丰富性,只能使学生获得较低级的、单一的知识。

③注重协作学习。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构主义主张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2)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 ①随机通达教学设计。 试着让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②支架式教学设计。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③抛锚式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