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
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义工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
2、噪音。

3、社会密度。

4、自然灾害。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3、学校教育。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要有助于学习的近移。

三、知识理解的标志。

1、知识“是什么”:
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

3、能举例复述:
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合理的复述知识,举出实例。

4、融合贯通:
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是随机联系。

四、促进只是理解的条件。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解必须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新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己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的基础。

3、利用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是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比较是以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阶段。

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对活动定向。

2、物质活动于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运用实物的代替进行的活动
3、有声音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六、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

1、确定联系目标:
有无练习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确定目标难度在50%左右时,对练习的作用较大。

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七、提高记忆的有效策略。

1、复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述的方法、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

2、背诵。

3、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4、记忆线索。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1)、增强自信心。

(2)、调动积极性(3)、调节情绪状态。

(4)集中注意力。

(5)、保证充足的睡眠。

八、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过去经验的影响。

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

3、下定义。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5、概念系统。

九、问题解决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也是问题的动力。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假设。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一种是间接检验。

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功能围着——思想定势。

3、原型启发。

4、定势。

5、酝酿效应。

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
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知觉障碍。

十一、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1、语境:
语境对语义的生成的影响有很大作用。

2、推理:
推理有助于建立语言联系,从而加速对言语的理解。

3、图式:
也就是认知结构,图式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分为三种:言语图式、内容图示、形式图式。

4、策略:
言语理解是运用一系列心里策略的过程。

十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
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

2、家庭环境:
(1)、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

(2)、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

(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

3、学校教育。

4、社会文化。

5、自我因素。

6、自然环境。

十三、人际交往的技能有哪些。

1、言语技术:
(1)、称呼得体。

(2)、说话注意礼貌。

(3)、积极反馈,适当提问(4)、善于抓住听众的兴趣。

2、非言语技术。

3、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十四、应对策略。

1、积极认识压力:
面对压力,要有明确的、积极的、辩证的认识。

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

3、明确自我效能。

调整奋斗目标。

4、社会支持。

十五、***道德发展阶段理记。

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

(0—3岁)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是在阶段(3—7岁)
(1)单方面的最终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2)从行为的物质好坏采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机来判断。

(3)赞成惩罚,并认为受到惩罚的行为本身就是坏的。

3、自律道德获得的主观主义阶段。

十六、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区别:1、品德和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的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十七、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
性格实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气质具有先天性、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不易改变。

性格虽也有稳定性,但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很大。

气质无好坏之后,性格有优劣之分。

2、性格与气质又相互联系、密切影响。

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再次、性格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八、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首先、能力实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

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区别:知识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属于经验系统,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表现了一个人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能力是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