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旅游资源调查民本中学:张贝唐亮曹雄宋晓枭施懿丹罗凯龚怡龚帅花龚礼敏郁凯峰指导教师:王愫怡序言:2001年5月初,我校进行研究性课程学习。
我开设了崇明岛旅游资源调查这一课题,并得到了我校领导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2001年5月中旬,我开始组建课题小组,从授教班级学生中挑选地理学基础扎实、有热情、肯刻苦的学生,并征询了班主任的意见,最终确立由高二(10)班的10名学生担当本课题的小组成员。
2001月5月底开始收集资料。
首先是崇明县行政区划图和崇明县交通图的影印件;然后是崇明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与促销规划》部分的影印件;在暑假中适逢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青年报社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举办“2001湿地使者行动”活动,赠得湿地资料颇丰;其它资料。
以上资料人手一份。
资料收集工作持续近1年,至2002年4月底初步完成。
2002年4月6日上午赴崇明县博物馆(学宫)、滨江大道、寿安寺、鳌山公园(金鳌山)进行崇明岛旅游资源调查。
因参观滨江大道时逢雨,草草结束,故本文中略去这个内容。
2002年4月至5月,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002年6月初,正式行文、润色。
结题。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协助和通力合作,并且还得到了崇明县政协,崇明县旅游局,崇明县农委,崇明县博物馆,寿安寺等单位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1. 崇明岛地理概况1.1 地理位置崇明岛,中国第三大岛,也是最大的河口沙岛;崇明岛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
1.2 地貌形态崇明岛是江口沉积沙洲,地势低平坦荡,无丘陵山冈,全岛地面高程以吴淞零点为基准,90.65%的耕地在海拔 3.20-4.20m之间,海拔高于4.21m的高亢地约占5.87%,其中海拔在6.0m以上的海堤河岸则占1.38%,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
崇明岛形状狭窄修长,沿江向海延伸,东西长76km,南北宽13至18km不等,面积约1160km²,占上海市陆地面积的1/6左右,与香港面积相仿,由于北部沿江及东部沿岸滩涂的增长和围垦,崇明岛的面积增长趋势还在继续扩展。
1.3 气象气候崇明岛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夏季湿热,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季风;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水量1003.7mm,年平均日照时数2104小时,全年无霜期229天。
参考表1-1,表1-2,表1-3。
表1-1 崇明岛的四季表1-2 崇明岛各月风向(1958-1984年)表1-3 崇明岛主要气候出现时期2.崇明岛旅游客源市场分析2.1对崇明客源市场分析的资料依据主要为:一、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关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二、《1998年国内游客在上海旅游状况调查报告》;三、崇明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旅游学系共同对崇明客源市场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崇明东平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的游客问卷调查。
根据崇明旅游委提供的资料,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春秋两季为崇明的旅游旺季,严冬和酷暑则为旅游淡季。
2.2 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崇明岛客源市场随距离衰减的现象极为明显:海外游客数量只占客源总量的0.3%,而上海其它区县游客占到了全部游客的60%以上,如果再将本岛游客计入,则本市游客占90%以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崇明岛虽然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可是只有地方级的旅游影响力;二、近中期而言,上海市区作为崇明岛主体客源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三、就中远期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崇明岛最具潜力的客源市场。
2.3 主体客源分析上海市区是崇明岛最主要的客源市场。
首先,上海人口基数大,收入水平高,出游愿望强烈;其次,崇明岛与各区县尤其与市区的经济往来密切;再次,根据国际经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会逐渐由观光型产品转向度假休闲型产品。
因此,上海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会是崇明岛最主要的客源市场。
2.3.1 旅游强度和旅游频度分析旅游强度即旅游力度——旅游潜力。
1997年上海市居民旅游强度为573.64万人。
旅游频度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每个人外出旅游的次数。
1997年上海市民外出旅游的频度为1.3次/人。
由此,可以得出1997年上海出游市场的规模约为745.7万人次。
考虑各种增长因素,预计上海出游市场的规模可以突破1000万人次。
2.3.2 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2.3.2.1 性别特征在游客构成中,旺季男女性别基本持平,淡季男性略多于女性。
2.3.2.2 年龄构成 8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16—50周岁之间,这部分游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消费观念超前,出游愿望强烈,是崇明岛最主要的客源。
2.3.2.3 职业结构构成学生和普通职员是崇明岛客源市场的主体。
参考表2-1。
表2-1 崇明岛客源市场游客职业特征2.3.2.4 家庭状况分析目前,两口、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是上海社会的主体,基数较大,这部分家庭是崇明岛最大的客源市场,核心家庭也是崇明岛开拓周末休闲度假市场的重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婚者所占的比重相当高,主要由年轻白领和大学生组成,出游能力相当强。
2.3.2.5 游客收入状况大部分游客的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月之间,还有近1/3的游客属于无收入群体,他们是以集体出游方式为主的学生。
2.3.2.6 受教育程度出游爱好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大专以上学历的游客占到了44.8%。
2.3.3 行为学特征分析2.3.3.1游客对景点的选择行为分析在崇明岛初具雏形的三大旅游区块景点中,东平森林公园的到访率最高,而学宫、金鳌山、东滩候鸟保护区等品位较高或新景点到访率较低。
2.3.3.2 出游方式分析在短途旅游中,大多数游客不愿意选择旅行社。
在同行者的选择上,54.9%的游客选择亲朋好友。
2.3.3.3 逗留时间分析游客在东平森林公园内的逗留时间以2-3小时居多,占54.5%;3-4小时的占18.6%;5-6小时的占12.4%;6小时以上的仅占14.5%。
上海游客在崇明岛的平均逗留时间为1天左右,游客实际在崇明岛度假时间比较短。
2.3.3.4 决策影响因素从游客到森林公园游玩的次数看,“五·一”调查表明,第一次来的占64.5%,第二次来的占12.5%,三次以上的占22.7%;七月份的调查表明,第一次来的占47.6%,第二次来的占13.1%,三次以上的占10.3%。
第一次慕名而来的,其知晓的途径是亲友推荐的,两次调查分别是30.3%和54.5%,是通过电台和电视获悉的占9.5%和6.2%,由报刊上获悉的占6.2%和3.4%,其它为说明的占23.1%合33.1%。
参考图2-1。
2.3.3.5 制约因素分析综观崇明岛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瓶颈主要有:交通不便导致客流不畅通;旅游项目、商品比较单调,亟待开发;旅游专门人才紧缺。
参考表2-2。
表2-2 出游制约因素2.3.4 需求偏好分析在此分析中,主要包括:各年龄组对目的地类型偏好的分析;对在建新景点的偏好分析;对旅游度假场所的偏好分析;对休闲娱乐项目的偏好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游客比较倾向于自然生态风光,需要良好的交通、环境和服务,喜欢户外运动和刺激性的体育运动。
3. 崇明岛主要旅游资源调查3.1 崇明岛自然旅游资源3.1.1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的中北部,距南门港12km,南部与建设乡接壤,东、西、北部与上海市东风农场毗邻。
全园东西长1700m,南北宽1400-2800m,总面积为3.55km²,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东平林场,于1959年围垦建场,经过30多年的林苑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
1989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6月被林业部命名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初,被评为上海市十佳休闲新景点之一,1998年10月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崇明森林旅游节。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特色旅游项目是“攀岩”,具有国际标准的攀岩比赛场,位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北侧,总投资200多万元,占地20000m²。
攀岩墙高14m,宽8m,分成两个难度级别。
1998年10月的全国第六届攀岩锦标赛和1999年10月的上海市首届攀岩、越野挑战赛都在此成功举行。
3.1.2 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的东部,是长江口野生动物资源基地,尤其是野生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崇明岛东滩3万公顷的滩涂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集居栖息地之一,也是长江口最大的、保持本底状态的重要湿地。
湿地(Wetlands)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作出的,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公约》是一个旨在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政府间国际条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正式通过。
到目前为止已有122个国家成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崇明岛东滩是中国最主要的迁徙鸟类越冬地之一,每年从东欧、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迁徙过来的候鸟中,被列为保护之列的珍稀候鸟就有130多种,过境鸟类数量达100万只左右,尤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在东滩越冬数量曾达3000至3500只,还有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的过境栖息候鸟总数达200万至300万只,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球沙鸭(M.squamatus)、白鹳(Ciconia cicouia)、白头鹤(G.monach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额雁、绿鹭、中白鹭、黑脸琶鹭等9种;属于中澳协定鸟类有41种;属于中日协定鸟类有83种。
1998年上海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正式通过《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建区论证研究报告》,并提出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应成为以保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资源为主,融保护、科研、教育、利用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上海师范大学的鸟类专家在着手调查上海的野生动物资源时,提出过在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区,设观鸟塔、开辟鸟类2、建鸟类博物馆等旅游设施的设想;1998年12月16日至24日,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俄罗斯、韩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HONG KONG)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8位鸟类专家,对崇明东滩候鸟的栖息和衍生情况进行考察。
崇明岛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范围:南起团结沙水闸,北至北八滧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垠为界,东到吴淞高程零米线外侧3000m,总面积326.2k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