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示
[摘要] 教育基金是一条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教育基金会在美国历史悠久,发展较为成熟,在我国则属于新生事物,有待完善。

文章从其发展状况、管理模式、增值运作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并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如何发展运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国美国教育基金会
教育基金是指法律认可的为某种目的而向教育提供的捐款。

在西方国家,教育基金是某些大学特别是私立名牌大学经费收入的重要来源,对提供学生奖学金、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开发都具有重要作用,享有免税特权。

在中国,这种基金正在形成中,主要用于教育有关的专项援助,特别是奖励援助。

教育基金会是一种旨在资助教育公益事业,其资金由受托人或董事会管理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

大学基金会则是指大学依法成立的,通过基金的保值增值来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设施建设的独立非营利法人组织。

一、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
1. 美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基金会的组织机构最早源于16世纪的英国,然而真正把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推上巅峰时代的是美国。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短期内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如教育发展迟缓,教育不平等,社会两极分化等,引起下层人民极其不满。

有识之士开始认为教育出了问题,许多政界、实业界人士开始对美国教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创设于这个时期的乔治匹巴教育基金(1867年),曾捐资200万美元供美国南方各州促进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进入20世纪,美国曾一度出现基金热,出现了许多由大财阀和垄断组织捐资创办的基金会。

最著名的是1911年成立的卡耐基基金会,它捐助高等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其赞助高等教育的力量有时甚至超过政府。

工业家洛克菲尔也捐出60万美元成立芝加哥大学,其他如史洛恩基金会也捐赠6 400万美元给麻省理工学院。

二战后,教育基金更是在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77年,涉足教育领域和专门服务于教育部门的私人基金会超过1.3万家,这些基金会资助额最多的是教育领域,共计5.92亿美元,占投放总额的28%。

美国现在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政府组织是几家全国性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斯宾塞基金会和富布赖特基金会。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非常注重教育捐赠方面的法律制定及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对教育捐赠的定位、保护、支持和鼓励。

近年来对这些法案不断加以修定和补充。

他们对慈善捐赠实行减免所得税和遗产税,这是刺激最富有的人进行慈善捐赠的最强有力的因素。

2. 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教育基金始于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以基金的形式捐资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如邵逸夫、包玉刚教育基金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企业法人地位的确立,一些由民间社团组织(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发创办的教育基金会组织开始出现,捐赠的形式从单一的个人捐资发展到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资等多种形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邵逸夫基金会、曾梓宪教育基金会、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基金逐渐增多,一般重点大学都有大学基金会,如北大、清华、浙大、南大、上海交大等。

不少学校还在海外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暨南大学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1994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1995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标志着我国大学基金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和规范教育捐赠的法律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多项法律中,都支持采取社会捐集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事业捐赠中却没有规定相关的具体税收优惠,造成高教捐赠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不系统、不完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

2004年6月1日《基
金会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教育捐赠事业的一个福音。

综上所述,美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历史比较久,各方面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善,整个社会有着较为积极的捐赠传统,资金来源的渠道广泛,捐赠额度也很大。

我国的教育基金则起步较晚,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靠华侨、校友、企业、学者等,筹资范围太窄。

社会捐赠的氛围不浓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国内的企业家还处在资本积累阶段。

此外,对比可以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都积极鼓励教育捐赠,重视教育基金的作用,积极推进其发展,制定了相关的保障制度,给捐赠者以税收优惠。

另一方面,美国对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的规定更为灵活,而我国相关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完善,政策不够宽松,没有充分发挥税收的有效激励机制。

3. 教育基金会的管理
首先,美国大学基金会大多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院系、附属单位等的作用,积极做好校、院二级主体来加强募捐以及为校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他们采用公司制的管理体制。

如负责管理斯坦福大学的财务和不动产的斯坦福管理公司,接受由学校管理董事会委任的主管委员会监督,董事会负责审批资产配拨,监管外部资产项目经理以及评估公司投资情况和职员的工作表现。

最后,他们拥有专业的基金投资管理机构。

如哈佛基金会非常重
视基金的保值增值,制定了一系列的投资和分配政策,以此来保证众多流动的基金能够持续、稳定和按期地为学校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动力。

所有基金由直属哈佛大学的哈佛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营运。

我国的教育基金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市场运作型,以北大和清华的教育基金会为典型;②行政管理型,以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为典型;③委员会型,以南京大学发展委员会为典型;
④海外拓展型,以上海交通大学基金会为典型;⑤行业依托型,以中国矿业大学校董会、石油大学校友会基金管理办法为典型。

以上五种模式正向着职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缺点是管理费用高,调度和反应不够灵活,对协调沟通和人员素质要求高,有效利用资源差,与学校、部处配合和合作的渠道不通畅。

如上所述,国内高校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但是与国外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增强教育基金在高校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更多地借鉴和学习国外高校基金会的管理经验,走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此外,由于中美的社会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等存在差异,我们在引进经验的同时要注意同自己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4. 教育基金会的增值运作
国外大学基金会增值运作非常普遍,由于美国政府对大学的财务运作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很多大学基金都投入股市。

美国的一些大学是美国股市乃至其他国家股市、金融市场的大买主,许多大学成立
了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专业人员来管理庞大的学校基金。

如哈佛大学以年薪各400万聘请4位专家运作,聘期为5年,各校基金会都会有一笔数额较大的留本金,留本金是不可以损伤的。

基金增值运作为高校带来很大的收益,如2002财年耶鲁大学总收入为14.67亿美元,其中捐赠基金的收入就有4.09亿美元,占学校总收入的28%。

在过去十年里,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总额从28亿美元增长到105亿美元,投资回报每年递增16.9%。

另外据报道,哈佛大学基金2003年已达到190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