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禄宏林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一、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
李白的思想性格。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
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正文: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
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
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
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
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
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
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
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
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
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
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 [1]个人境遇对诗人的影响。
个人境遇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的思想与追求,情感价值取向也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所以在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人魅力,也出现的其创作风格的截然不同的景象。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对任侠精神的赞美与向往。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
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
所以在遭遇了所有打击之后,他不再相信现实,他企图在寻仙觅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
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表现了他的求仙思想。
正是个人的如此遭遇,才让李白的诗歌折射出如此奇幻,璀璨的光芒。
社会背景尤其对伟大的诗人的影响更是巨大的。
李白当时有报效国家,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导致了他理想的破灭。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
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
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
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
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
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
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
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
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
《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蜺。
”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2]。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3]”。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
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
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
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
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
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
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
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
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