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我国许多杰出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风格。

李白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人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过各种各样的评论。

杜甫比他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严羽说他“飘逸”,苏轼说他“飘逸绝尘”,苏辙说他“骏发豪放”,胡仔说他“豪放飘逸”,现代有人说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但整个说来,他的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征,我以为是豪放。

一、豪放的艺术魅力进入诗的国土,气象万千:有层峦叠嶂,虎踞龙盘,漠漠林海,云雾弥漫;有山泉叮咚,琴韵悠扬,飞瀑震天,响遏行云;更有烈火漫空,金刚怒目,碧血丹心,惊心动魄。

不同的诗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兰苕,是一种境界,小巧玲珑,伤于纤弱;掣鲸碧海,是一种境界,紫电双瞳,叱咤风云。

不同的境界,引起不同人的感情共鸣。

因此有人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由十七八妙龄女郎,执红牙拍板,浅吟低唱;“大江东去”,应当由关西大汉,用铜琶铁板,引吭高歌。

这说的也是诗歌感情基调的不同。

感情基调不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异。

有的诗人,婉转细腻,娓娓而谈;有的诗人,沉郁顿挫,慷慨陈词;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热烈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李白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他的同时代人任华说他“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齐己说他“须知一二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宋代的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他的诗“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说的都是壮大奔放的感情。

这种壮大奔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

感情一旦爆发,常常一气直下,惊涛千里。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

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

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

如他在《江上吟》诗中所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珠。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悲愤不平,慷慨激昂。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与杜甫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差别,直到生命的最后诗篇也复如此。

杜甫临终诗,长篇抒写,回忆往事,结句是:“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遗恨无穷,哀伤之至。

李白的临终歌,把自己比作“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才大不为世用,至死愤慨,多少痛快!二、独特的想象方式李白诗的形象思维,情有所感,则浮想联翩。

“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感情的激动、抒发,与想象的出现、展开,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感情的抒发,需要相应的想象来表现它。

因此,感情基调不同,感情表达方式不同,也就往往给想象带来了不同的特点。

有的诗人,想象的骏马只在实有的国土上驰骋;有的诗人,想象的翅膀却常在虚幻的境界中翱翔。

有的想象的展开是缓慢的,在一个境界上留连忘返;有的则一瞬千里,一个想象接一个想象,一个想象飞跃到另一个想象,天上地下,变化万端。

而李白的诗:“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这种想象特点才足以表现爆发式的抒情方式。

感情一泻千里,想象瞬息万变。

试举一个例吧!李白第一次游长安时,是很抱着一番理想的,他游于达官显贵之门,希望荐用。

但是,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失意离开长安,沿黄河东下。

这时,他写了一篇《梁园吟》。

在这首诗中,随着失意、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感情的强烈爆发,想象便在现实与虚幻的境界中来往飞驰:从访古平台,忽然想到同样失意的曾游平台的阮籍,想起阮籍“渌水扬洪波”的诗句;忽然又回到现实中来,展开一幅高楼美酒的行乐图;忽然又飞越时间,驰往古昔,想起信陵君、梁王、枚、马,然后又回到眼前,荒城月色,舞影歌声,汴水东流,“人生如梦”。

忽东忽西,忽古忽今。

同样的例子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李白久病之后,到鲁郡尧祠送别友人。

人生无常、渴望隐逸的消极思想感情又一次强烈爆发。

想象从尧祠周围的景物起飞了,在山光水色、银鞍绣毂、远烟空翠、白鸥飞雪间留连,倏如电光闪烁,想象飞离现实,驰往古代,出现洛阳的绿珠楼、绿珠潭,仿佛满园繁花犹在,而人去楼空;又有秋风洞庭,屈原行吟;还有魏武帝、铜雀台。

人生如流水的强烈感叹贯穿于这一连串的想象之中。

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送别,“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你看,他把月想象成是风吹来的,月里还有仙人,要劝仙人一起来喝酒。

到此,想象终止了没有呢?没有。

又是一连串跃跳过去,“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

”等等。

反正,没有把当时的感情倾泻完,想象是不会停止的。

有名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变幻恍惚,五彩缤纷,神奇壮丽,更是叹为观止。

想象在实有的境界中驰骋,长于逼肖地反映现实;想象在虚幻的境界中飞翔,富于浪漫色彩。

各有千秋。

同是运用想象,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主义诗人与浪漫主义诗人想象方式的大略差异。

而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不同的风格,想象也是有差别的。

李白的想象天上地下,瞬息万变,但常常是联贯的,一个想象引起相连的另一个想象,一个镜头接另一个镜头,把李白奔放壮大的爆发式感情尽情地抒发出来了,把它形象化了。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三、独特的形象描写手法感情爆发,浮想联翩,只萦回于诗人心间。

“神思方运,万涂竞明;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要把镂刻于心中的形象变为文学形象,还有一番刻画的功夫。

在诗歌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艺术风格的诗人,不仅感情基调和表达方式不同,想象方式不同,而且形象的刻画手法也不同。

与他的爆发式感情和瞬息万变的想象相适应,李白刻画形象的手法是粗犷的、传神的。

如果用国画来比方,李白的是写意画。

在李白的画面上,往往三笔两笔,点染出云山雾嶂,烟水迷茫,咫尺万里。

李白他只在大处着墨,描摹神态,而抛开其它。

他笔下的形象,往往是粗犷的、壮大的。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只画项羽的一双电光闪烁的眼睛,就把那英雄气概写活了。

至于面貌、身材、衣冠、动作,各各留给读者去联想。

“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

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

”这写的是一个壮观的秋猎场面。

你就去想象吧,各自都有自己的联想,去丰富这个场面。

同是“喧呼鞍马前”,有人可能会想到地上堆着猎获物,猎手们欢呼着。

有的人想到的可能是猎手们刚刚跳下马,举着雕弓欢呼,各种猎获物还挂在马背上。

另外的人,还可能想起别样的画面。

甚至可以凭自己的经历,去想象猎手们的各种神情笑貌。

李白只是勾勒出猎手们的英雄气概和欢乐气氛,整个画面却“光彩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牵动读者的想象,人物和场面,以它远远超出字面的丰富内容,在读者心中再创造出来。

李白的想象实在驰骋得太快了,过多的场面一个接一个出现,他无法一笔一画细细雕镂。

精雕细镂,会妨碍他感情的爆发式抒发和想象的飞驰。

李白写自然景物——“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是个什么样子呢?他没有写。

你就去想象吧!它悠闲自得,仿佛也有感情,至于形状、色彩,各各可以凭借各人的想象去再创造。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个什么样子呢?他也没有写。

但是他抓住了折杨柳以赠别这一点,来了个传神之笔,把春风和杨柳都人格化了,把无限感情赋予了最关离情别绪的春风杨柳,让人在动情处引发无数联想,各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想象这劳劳亭送别的情景。

大处着墨,写意画般的形象表现手法,很和谐地表现了他爆发式的感情和瞬息万变的想象,塑造了他诗歌的独特形象。

李白的崇拜者张碧在评论李白诗歌的形象时说:“鹍触巨海,澜涛怒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