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摘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
这其中,诗歌的数量就多达数百首,并且在他的戏剧中间,人物的台词也多是诗体的语言。
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一改变无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莎士比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角度,来剖析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引言】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
他的名气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很多名言名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位作家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除了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把我之外,一定也顺应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其的作品也一定代表了当时众多人的想法。
因此,才能够在几百年过去之后,还能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只要提到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就必然要提到他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位文学家的作品,也一定会受到自身经历和历史的影响,他的思路、灵感肯定也不会凭空而至,而是基于他平日生活的所见所闻。
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文学家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应该是最正确和直观的方法。
1.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
虽然“文艺复兴”这个词早已为人熟知,早在16世纪就已经被学术界所用了,但是这个词却让人产生了许多误解。
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因此,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色,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其中在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巅峰,身处其中的莎士比亚,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
因此,观察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身影。
同时,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时代,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
这位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的杰出女王,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国家富强稳定,人民生活自然幸福安稳,这就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
由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在莎士比亚当时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基本主题,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
伊丽莎白女王深知这一点,但却并不阻挠莎士比亚的创作,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这充分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过人之处,同时也莎士比亚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又一个便利的条件。
生活的富足再加上一位开明君主的鼓励,莎士比亚自然对于文艺复兴的前景充满了希望,这种乐观和希望正完完全全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比如说很有代表性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剧本,但是诗意盎然,整个剧情轻松愉快,令人忍俊不禁。
在单纯的诗歌方面,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外,莎士比亚整整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令人赞叹不已。
至于莎士比亚为什么会写下那么多的十四行诗,这自然也是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影响。
十四行诗是一种抒情诗体,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
在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爱这种诗体。
而莎士比亚在紧随时尚方面从不落后,自然也就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因此,写出十四行诗并不能说明什么。
重要的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够攀登上当时是个文化的巅峰,这就说明,莎士比亚除了属于这个诗歌流派之外,在写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当然与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莎士比亚出生在一个名叫斯特拉福的城镇,位于沃里克郡,是地处英格兰中部的一个交通枢纽。
“斯特拉福”这个名字的原意是“涉水过河的道路”,仅此我们就可以推想出这个城镇当年是怎样一个四通八达、络绎繁忙的城镇。
如此繁忙的城镇,自然会有很多游遍大江南北的旅客,他们所带来的逸闻趣事数不胜数,这使得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能够汲取道丰富的民间文学营养,日后也自然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积累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研究显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形象和比喻,绝大多数和他的乡间生活息息相关。
而斯特拉福镇周围,是一片绵亘数十里的茂密森林,这种毫无人工凿刻的、完全自然地气息,应当是最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就犹如在看一本诗化的大百科全书,自然界万物生灵、人间的世俗百态,都被他描摹的栩栩如生。
这与莎士比亚少年时代与自然地亲密接触想必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莎士比亚的诗歌很会利用“意象”来给读者传达自己的思想。
对于人生,对于爱情。
他通过大量的比喻把爱情形象化。
他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喻成爱情。
曾有人说过,对修辞的驾驭能力往往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想象力的标准。
在这方面,莎士比亚所具有的才能让人惊叹。
这不仅表现在莎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巧妙的布局上。
同时莎士比亚喜欢用一些排比的句式来增强气势,以达到提升表达效果的目的。
所以他的诗歌具有明朗的色彩、乐观的基调,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虽然这只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但是他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创作天赋。
借助当时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以及自身生活的丰富多彩,还有他与生俱来的超出常人的创作天赋,莎士比亚创作出了大量精彩的作品。
因此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时期。
2.中途风格的转变在1601年到1607年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或明或暗的,都带上了一层悲惨的情感。
观察英国当时的历史可知,此时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虽然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时为英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她最大的错误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
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
她在临终遗嘱中才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为她的继承人。
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
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这必定为争端买下了祸根。
更重要的是,詹姆士一世并非是一位贤明的郡主。
他在位时期,国库入不敷出,宫廷债务累累。
为了平衡政府开支,詹姆士一世肆意出售专卖权和王室森林。
为了迎合中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詹姆士一世指示亲信卖官鬻爵,加快封赐爵位。
这一系列近似于胡闹的行为,使得英国当时社会混乱,物价不稳,社会阶级矛盾对立严重,民不聊生。
在动乱的社会中,人们想要过上安稳的生活都是奢求,想要进一步创作更是难上加难。
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作品的数量发面,根本不能跟前一时期相提并论。
另外,莎士比亚是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
原本在伊丽莎白时代,人文主义进展顺利,让莎士比亚充满希望。
然而到了这一时期,缺少了女王的支持,人文主义者乌托邦式的理想开始变得渺茫而不可触及。
莎士比亚应当也是看到了这鲜明的对比,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这段时间中,莎士比亚创作的诗歌作品很少很少,主要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悲剧。
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描写。
可以说,这是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文笔,在无情的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文主义者能够联合起来反抗。
此时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
但是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水平日趋完善,语言更纯熟,所创造出的形象更丰满和形象,说明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已经渐渐走向成熟。
3.最后的成就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
这时,文艺复兴的浪潮已经完全褪去,人文主义思潮面对着严酷的现实,再也没有了还击的能力,完完全全成为了泡影。
而社会完全掌握在詹姆士一世的手中,动乱不堪。
莎士比亚也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
但在我看来,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表达悲哀的词句,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的想象世界,这却是更进一层的悲哀。
因为莎士比亚已经完全抛弃了对理想的渴望,只期望它们能够在虚无中得到实现。
这不仅是莎士比亚对于现实的悲哀,同时也是一种妥协,一种退缩,一种无望的而表现。
这时候不得不提到的是莎士比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世人公认为是“用诗歌写的遗嘱”——《暴风雨》。
剧中,莎士比亚借冈萨罗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这共和国中我要实行一切与众不同的设施;我要禁止一切的贸易:没有地方官的设立;没有文学,富有、贫穷和雇佣都要废止;契约、承袭、疆界、区域、耕种、葡萄园都没有,金属、谷物、酒、油都没有用处,废除职业,所有的人都不做事:妇女也是这样,但她们是天真而纯洁:没有君主,大自然中的一切产物都须不用血汗劳力而获得;叛逆、重罪、剑、戟、刀、枪、炮等一切武器的使用,一律杜绝:但是大自然会自己产生出一切丰饶的东西,养育我那些纯朴的人民。
”这正是莎士比亚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而虚构了一个朦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
可以说,《暴风雨》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人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总结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于其未来的美好想象。
莎士比亚传奇的一生也随着《暴风雨》的落幕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
【总结】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自于当时英国的文艺复兴浪潮,最后也随着浪潮的平息而消失在历史之中。
虽然莎士比亚只是属于这一历史浪潮中众多文人中的一员,但他却是最为出众闪耀的一位。
在上百年过去的今天,只要我们提到文艺复兴那段历史,就一定要提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就一定会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去找出那些人文主义者们当时的所思所想,或者仅仅为了重新感受莎士比亚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没好感受。
我觉得只能引用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的话来表达对这位杰出的文学家的敬意——“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参考文献】[1]《百家文学之旅——莎士比亚》,F.E.哈勒带著,刘蕴芳译[2]《读莎士比亚》,歌德等著,张可元华译[3]《莎士比亚画传》,周轶编[4]《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张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