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案例4篇(一)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案例第1篇淘气包儿子放学回到家,衣服也没脱完,小脸儿涨得通红告诉我:妈妈,今天有件不开心的事!我被老师罚站了......听他十分懊恼的叙述完,我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在走廊和几个男孩子打闹,结果被学校值日生抓到,其中有的同学跑得快,没被抓。
后来班级扣了纪律分,他被老师罚站了。
前几天好象也因为他站在桌子上,被老师罚站警告之类的。
我觉得应该跟老师沟通一下了,趁着爸爸领着他们出门的空隙时间,我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首先:我表示歉意,给老师和班级添了麻烦,让老师受累,让班级分数受损很不安!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帮助,对老师岗位的辛苦表示体谅。
用歉意和感激开口,比较容易沟通老师:比较开心地接受了我的开场白,十分热情地开始了我们的交谈。
然后:我客观的评价孩子,承认他的淘气。
并举例说明在家里有时也很淘气,经常被我管教,我有时会体罚。
然后引申到,男孩子普遍好动,希望和老师探讨一下如何教育的问题低姿态,表示虚心探讨、共同配合努力老师:老师批评我不要体罚,认为男孩子普遍好动是天性,解释当天发生的事情,说罚站只是一会儿,说孩子认识到错误就结束了。
接着:我委婉的表达想法:这孩子淘气的同时,有时很热心很仁义对老师很有感情、优点多多。
怕定位在淘气包的学生里,每天被批、被罚,会丧失进取积极性,是不是能赏识教育,或者处罚激励相结合?委婉表达观点,和老师共同商议老师:表明并没有总是罚站经常表扬他鼓励他,看到一点进步就会表扬。
但同时说,好象表扬多了,有时孩子也麻木,要掌握火候!继续:我介绍一下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感激,举例说明一下老师鼓励孩子之后,孩子在家会念叨,比如:老师让孩子拿扫帚了,孩子自豪。
比如老师夸孩子写字漂亮了,孩会开心并更加认真写字等等孩子在家情况。
反馈孩子在家的好的表现,赞美老师一些好的做法老师:很开心这样的反馈,也很满意鼓励孩子后,孩子在家表现出来的言行。
最后表态:会努力和老师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如果老师有什么事情,家长会做力所能及的,为孩子班级做贡献,比如印试卷等,lg在办公室速印和用纸方便。
为老师分忧,为孩子班级尽力老师:表示感谢!结论:做家长的应该经常和老师沟通,及时反馈意见,和老师沟通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教育孩子,家长老师齐心协力!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案例第2篇一、案例描述小G同学为外来务工子女,性格较内向,为人纯朴,但生性懒惰,害怕吃苦,对学习无兴趣,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是班里的后进生。
其父亲做古董玉器买卖,生意兴旺,家庭生活环境优越。
小G的母亲主要料理家庭生活起居及照顾3岁小女儿,也时常叮嘱小G的学习,但小G从不理会,故而小G的学习由威信较高的爸爸来管理,然而出于生意繁忙及对小G的溺爱,根本无法起到对他学习的监督与督促。
我经常与其父亲沟通联系,告知小G在校情况,小G父亲多次表示会极力配合我的工作,但效果甚微,甚至有时包庇小G。
因而小G持续表现为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拖拉,第二天在同学老师的督促下补出部分作业,上课精神不佳。
二、案例剖析1. 家长对孩子教育过于溺爱溺爱孩子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成长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
溺爱下的孩子,通常比较自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顾惜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具有极强的依赖思想。
特别是孩子一旦把父母的付出当成习惯时,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如果某天这种付出停止,或是孩子无休止的索取遭到拒绝,他会仇恨父母,甚至打击报复父母。
小G的父亲虽然时常问起他的作业完成情况,但通常就轻易相信小G作业已经完成,仅仅形式上的叮嘱几句即可,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意上。
而母亲性情直率,对小G的学习情况刨根问底,经常引来小G的不满,时常盯着小G完成作业,令小G非常反感,小G不但不听从妈妈的教导,甚至经常顶嘴,对母亲极不尊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统一父亲与母亲对小G教育的态度,就是要让小G的父亲把握好爱的尺度和原则,不要过于溺爱。
多让小G参加班级活动、社会实践,融入班级集体,也可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2. 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言传身教不少家长在从严要求孩子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甚至禁止孩子做的,却是他们自己所喜好的。
小G 父母要求小G早睡早起,以免上学迟到,上课精神不佳,然而家长自身时常晚上都不在家,并较晚回来,家长第二天也时常睡懒觉,早上手机都为关闭状态,一般到中午才能与家长取得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也时刻在模仿父母,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的言行举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榜样。
三、案例回顾一次次的与家长联系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小G的家长态度都是很诚恳的,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希望老师严格对待孩子。
但是每次谈完以后却收效甚微,小G依然是一幅懒洋洋的状态。
一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在询问值日班长学生作业的情况,了解到小G作业已经补完,我略生疑虑,心想今天小G补作业怎么那么勤快,便点了小G的名字并要求他将英语作业本交给我检查,小G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离开走到讲台边,小声地说:"老师,我要去上厕所。
”"你的作业本呢?先把作业本拿上来。
”小G没有做声,一转身气呼呼地坐回座位上趴在了座位上。
于是我又说道:"小G,将作业本拿出来。
”然而,小G仍然不理不睬趴在桌子上。
于是我提高了声音:"老师再说一遍,把作业放到讲台上来!”但小G还是头也不抬地趴在座位上不理不睬。
随即,我便走下了讲台来到小G的身边,对他严厉地教育起来:"老师跟你讲话你不听,如果对老师的教育都不理不睬,那老师只能请你监护人来学校管你了。
”"你别拿这个来威胁我!你去叫好了!”小G将头抬起来怒怒地答道。
"老师管你是老师的责任,如果你还是这样目中无人,那老师可以不管你,当然要在你父母以及你在场并同意的情况下。
”我消了消心中的怒火,严厉地说道。
"好呀!不管就不管!谁要你管!”小G情绪似乎越发暴躁,嘴里还嘟囔着脏话……最后,治保老师将小G请出了教室……四、应对策略1.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小G的此次事件,我决定请小G的父母一同来学校,小G的父亲很配合,及时与小G的母亲赶到了学校, 小G的父母到了家长接待室以后,我先是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明我今天请他们过来是想和家长一起帮助小G改掉身上不好的习惯,小G父亲听了以后表示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说知道自己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
我简单叙述了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经过,但同时表示并不是因为他对老师态度不好我才请家长过来,而是真的想要和家长好好沟通,让家长多方面了解小G在校的情况,同时我也能更好的开展对小G的教育工作。
小G父亲听了我的叙述以后对小G的行为略表生气,说小G在家时也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他说道:"平时让他做作业,他都以上厕所、洗澡为由,躲避我们的管教。
”母亲在一边也应声道:"对的,就是这样的。
”我马上接住他的话问道:"那当时你们是如何教育他的呢?”小G父亲顿了顿,说道:"讲了很多,但他总是敷衍我们。
”我心想没有真正严格的教育小G当然会钻空子。
小G 父亲又补充道:"小G今天这种不尊敬老师的行为让我有点惊讶:"小G那时转校回来就是觉得这里的班主任老师及其他老师对他好,对他更关心,我相信他是一时的冲动,请老师不要见谅。
”"我当然不会。
”我摇摇头又说道:"小G这个孩子心地善良,有时也知道老师对他的好,懂得感恩的。
”我举了一个小G曾经让我很感动的事情,又说道:"虽然我们知道孩子难免会犯错,但孩子犯了错,我们不能每次给他一个理由让他觉得每次犯错都可以用一个理由来推脱,而不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问题,从而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此很难让他改正一直以来的坏习惯。
”小G父亲频频点头表示同意,并希望老师借此对他严厉地进行教育,让他吸取教训。
我又询问了近期小G在家的表现情况,也告知了小G身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家长也很清楚自己孩子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上课无精打采,老是趴在桌子上,二是作业不按时完成。
小G的父亲当即表现出一种无奈,说:"讲了很多,也问他作业做好了吗?他总说做好了做好了。
”看的出小G父亲在教育上也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当即表示了理解,同时表示我对小G并不会放弃,还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
小G父亲听了以后表示对老师的感谢。
我觉得有必要给小G父亲提出一些关于教庭教育上的建议:①希望回去以后和家人沟通一下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好父亲、母亲和家人能达成一致不要袒护和溺爱孩子,毕竟是为了他好。
②在发现问题以后,一定要当时就给小G指出来,不要忽视孩子的缺点。
③作业每天检查,记事本必须由父亲或母亲亲自签字,不能由表哥代劳。
④以身作则,督促小G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小G父亲答应尽力做到,并会配合教育工作。
2. 丰富家校沟通形式采取各种不同的家校联系方式,如对学生进行家访、电访、约见、书信、家长会、座谈会等……在约见了小G的家长后,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追踪,继续关注小G的情况,常与家长电访或在记事本上以书信形式与家长交流,反馈小G在校情况。
此外,家访是一种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另一非常有效的方式。
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
此后,我也去了小G家中进行家访,当然我不是去告状,这样家访会非常愉快、轻松、和谐。
家访时要求小G在场,使家访成为三方会谈机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摊开来说,不仅使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而且也使孩子感受到家长与老师共同的关爱。
3. 满足家长的合理需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
当学校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也会更积极。
因此,教师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五、实施效果从此,小G见到我总是有礼貌的主动打招呼,上课坐的端正起来,也有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
家长也会主动电话与我联系,了解孩子近期情况,并抽出时间亲自来校接送学生,非常令人欣慰。
但小G作业问题仍然存在,尽管有时也会出现反复,上课偶尔也会趴在桌上,但确实,他在努力,他在改变,需要我与家长共同的帮助与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