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与小学班主任谈“家校沟通”

13、与小学班主任谈“家校沟通”

与小学班主任谈“家校沟通”——殷飞、方老师家长反映很多问题,比如一谈到沟通就问要不要给教师送礼?老师会不会嫌家长烦?其实老师的内心也会忐忑,会担心家长对老师不理解(不理解老师的工作、想法、教育观念)。

家校双方都会存在担忧,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家校沟通”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为了孩子沟通。

1、我们为什么和老师沟通?正因为我们中间有一个孩子,有孩子的纽带,我们才会有缘分和老师交往。

这种缘分的凝结点就是孩子,我们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毫无疑问,孩子的成长确实需要我们沟通,因为孩子成长是环境的产物,而这个环境又不仅仅是物质环境,更多的是心理的环境(与谁交往)。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孩子的精神世界等同于人的物理世界一样的话,我们获得了什么?那就是我们如何与成人沟通。

如果孩子在家里和家长沟通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行,老师接手孩子也会感受出来。

方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不同家长养育不同的孩子。

有些孩子收拾书包很有条理,有些孩子抽屉邋遢如垃圾箱。

我会利用家访的机会看看孩子的房间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一致性,学校和家庭是一致的。

为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老师也会主动找家长。

同理,家长遇到问题,也应该和老师反馈。

老师接手的孩子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家庭培养数年的孩子,突然要打开一扇门送到集体中去,家长也会焦虑。

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学校会发生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配合老师?比如老师反映孩子总肯铅笔、撕橡皮,家长需要及时向老师反馈。

所以,为了家庭理解孩子在小学的发展状况,家庭和老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家长说:“这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

”其实家长表达的是一种信任,不是不管孩子。

若干年前,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给家长的感觉是“老师关注我家孩子。

”但现在很多家长的想法不一样了,第一反应是“老师很烦!”“老师这样说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我经常和老师讲如何与家长沟通。

因为现在人受到的教育不一样。

现在很多家长都读过书懂教育。

现在教育孩子是有方法的,家长有时候看家庭教育书比老师还多。

很多老师只会教育的技能。

家长要注意,当你发现和教师交流时候,很多教师不一定懂孩子。

很多时候,老师不是不尊重你孩子不懂教育,只是从他的角度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家长认为的强多了。

老师认为“我讲这句话孩子不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很多老师认为,把孩子放在群体中教育,孩子可能会有情绪的低落,但是对他进行教育有情绪变化的时候也不是坏事,但是要有教育的跟进。

但我们家长肯定是不希望看到孩子哭的,看到孩子哭就觉得孩子受伤害了。

而其实孩子有时候需要一些刺激,需要一些影响,甚至需要一些在集体中的环境。

你看,一个孩子在集体中被说的一句话和老师被单独讲一句话的感受不一样。

如果这句话放在集体环境中,孩子不觉得是羞耻;但如果你单独和他讲,他的感受可能就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说的“孩子的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不一样”,当然和孩子每个人的心里感受不一样。

比如:我小学三年级时候喜欢玩书,妈妈把我的书放在黑板上面展览,我当时不觉得羞辱反而会有强烈的自豪,只要别人在人群中看见我,我都开心,甚至故意捣乱让别人关注,有些孩子甚至会自己做坏事,目标就是希望老师关注。

现在有一种状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判断有差异。

家长眼里看到的孩子是个体,和你有一种情感依恋的状态;教师看到的孩子是集体中的孩子,有集体心理需要的孩子。

老师对于孩子的做法、心理会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需要家长认真评估,否则就会草木皆兵,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来。

有些家长特别焦虑,特别在乎孩子丝毫的变化,比如孩子说“妈妈我累死了,我饿了”家长就怀疑学校不给孩子吃饭。

事实是很多孩子在学校吃饭吃不好。

什么情况下需要和老师沟通?孩子在集体氛围中受到的影响和收到的教育,是不是都是有问题的?孩子在集体和个体教学过程中受到的同样行为对心理影响是不是一样的?(都是需要打问号的)2、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和教师沟通?(1)相识的初期(刚开学):要主动和老师表达,比如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状况等。

你给老师信息越多,老师越少误解你的孩子。

你越坦诚交流,老师越愿意和你沟通。

当我们先把孩子送某一个环境后,孩子对老师是陌生的,老师对孩子也是陌生的。

方老师:刚开学时候开全班家长会,相互做简单沟通。

个别教师会有意识去了解家庭。

①有家长会主动去找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期待交流,老师也愿意交流,这位家长会直接反映自己的焦虑——“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幼儿园时候没亲自带孩子,对孩子又很严格)②也有家长会回避老师,比较保守。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也是基于自己正常人际交往的通则一样,有些家长比较擅长沟通、真诚,有些家长羞涩、保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当我们敞开自己的时候,别人也会对你敞开)。

无论什么个性的老师,当我们相遇,老师会对家长进行评估,老师发现在这位家长比较开朗的也愿意把孩子情况和他反馈。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坦诚、开放,是双方的。

(2)融洽性的沟通:表扬、认同老师。

感情的融洽。

方老师:家长也可以影响、塑造老师。

老师面临几十个家庭,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家长与老师沟通时候,你把心态放地很真诚,就算我送一个东西给你也是很真诚的。

从情感上去关怀,比如我刚工作的时候,我QQ挂在线整晚,有一次我收到某位家长的邮件:“虽然你是孩子的老师,但你也很年轻,看到你为了工作那么忙碌很辛苦真感动,要保重身体。

”当时我看完很感动,就是纯粹的关怀。

老师都渴望情感的关怀。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情感交流是最重要的。

鼓动、激发家长向老师表达感激、关心之情。

老师的方法可能不一定科学,但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老师的表扬。

也有家长怕表扬老师被其他家长认为是怕马屁,怎么办?表扬的方式不一样,要客观表扬。

比如:学校开运动会,一位妈妈进不来在外面看,运动会一结束就在群里发:“今天我在围墙外面看到的不是一场简单的运动会,我看到校长跳绳时候全校同学齐声数数;我看到的是当我们班级最弱小的孩子跑到终点,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猛扑过去抱着孩子。

”用白描的方式,让很多家长看完都能感动。

殷飞老师分享:当所有家长都给孩子们拍照片的时候,我会走在老师背后给老师拍照片,我发现老师像老鹰护小鸡一样一直跪在地上。

我会把照片放到群里、放到网上、年终时候交给校长,这就是沟通。

老师也特别渴望自己做的点滴给家长看到、并得到你的肯定。

即使我们的教育观念不一样,但我依然肯定你的付出和努力,你肯定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强化他。

家长对老师的行为是有期望的,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你就需要强化和塑造老师。

即使我们的观念不同,但影响老师、影响家长、影响孩子都是同样的道理,要夸奖对方激发对方。

举例:“老师你对孩子这么好,上次他咬铅笔你没在全班讲和他私下讲,他好感动都哭了。

老师特别照顾我的面子。

”✔【举例】有位家长很有智慧,孩子回来反应说老师不关心自己,问妈妈:“为什么老师一点都不关心我?一整天都没看我一眼。

”这位家长专门去学校感谢老师:“老师谢谢你。

你昨天摸了我们家儿子头,我家孩子回来很高兴,说老师喜欢我。

”✔强化老师的行为。

(3)问题解决式的沟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一定难度。

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基础上,相互坦诚不会误解的就好办。

一开始就要和老师充分、主动沟通,不要等有问题再去沟通。

根据孩子表现沟通。

比如如果孩子回来说“我不喜欢老师。

”家长千万不要随便指责老师,要不要指责孩子。

问清楚具体原因,更不能大而化之。

孩子和你反应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他一定看到或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对其他孩子凶,孩子也会紧张。

家长接孩子回家后,一定要耐心听一听孩子的感受,用心记录下来。

可能老师教育不得当、也可能孩子对老师的理解有偏差,不管谁的问题,家长首先要用心观察。

【举例1】一年级孩子回家说不想上学,因为老师一天都没有看他一眼。

分析:家长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不当回事,要找契机和老师接触。

如家长要主动多送孩子去学校,学校有活动多去做义工,家长要主动创造条件和老师接触、巧妙表达孩子对老师关心的渴望。

【举例2】高二学生逃学,家长第一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从孩子幼儿园到高中所有的问题反映给老师。

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很难管教。

分析:家长不敏感,对孩子的话不敏感、对教师的话不敏感,这种不敏感会埋下祸根。

孩子很有意思,他想这个老师对他好,但你们没有关心他也就这么长大了。

如果错过了孩子教育最好的阶段,就很难弥补。

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不是不可调和、也不是无解的。

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和国外不一样,中国家长对教师都是尊重的(儒家)。

欧美国家有制度通道,鼓励家长表达,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靠老师的自觉。

现在说择校不如择师,择师比择校难多了,进校后换老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学校会考虑教师和教师间的关系和学校的管理)。

目前为止,教育制度不健全的时候,家长要主动参与到教育中去,帮助孩子和学校改造老师。

好家长培养好老师、培养好学校。

4、根据教师的反馈判断尽量要敏感,不要让教师产生误解当教师向家长反馈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不要辩护,首先要仔细听。

方老师:关系融洽的基础上,什么话都好说,双方不会误解。

举例来说,我们班级有孩子坐不住,当我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会先观察孩子,我发现其实家长比我更了解孩子,这个孩子在家里也坐不住。

有一次我对家长反馈说:“我今天特别高兴,今天孩子整堂课都死死地盯着我。

”✔当我向家长传达这个信息时候,家长能意识到孩子平时是坐不住的,我婉转地和家长表达了意识。

孩子回家反馈正向信息给孩子,这个孩子和我的关系就特别好(他经常抱着我,哪怕我批评他几句他也愿意听我的)。

➔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和批评,批评很难影响一个孩子,你需要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

一个孩子来自一个家庭,父母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有时候老师不要单纯说“你家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以表达“我通过一个行为、通过一个努力、发现了孩子一个变化”如此反馈。

✔殷飞:遇到好老师要碰运气,但如果我的老师和我反应“你们家孩子不行的,上课又坐不住了”,怎么办?作为家长,我得到的启发是,我们的对象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家长要去协调这个关系。

当老师和你反馈问题的时候,家长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和孩子反馈问题?比如:接到老师反映孩子问题的时候(可能他不懂教育),家长要学会协调孩子和老师的关系,维护好老师的形象,可以和孩子把老师的话反过来说:“老师可关心你了,老师说你进步了,老师说你今天比平时少咬铅笔几次,你今天上课注意力比以前好多了。

”✔也许孩子行为不会马上编号,但最起码你给孩子传达了积极的信息。

”当我们接受积极信息的时候,你一定会激情飞扬的。

比如:成人也喜欢收到积极暗示。

“你今天怎么了,满脸尘土?”“你今天满面红光啊!”一定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孩子,我今天遇到你们老师了。

老师说你今天怎么回事,上课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啦!老师说你紧紧盯着他一堂课啊!”✔这个孩子以后盯着老师的几率一定会越来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