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docx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docx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题集锦(word)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 D【解析】【分析】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H2 CO2。

【详解】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错误;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错误;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 D。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 COD.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可以导致酸雨的产生【答案】A【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正确;B、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铜,错误;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错误;D、 CO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其溶于水, pH≈ 5.6,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酸雨的 pH<5.6,错误。

故选 A。

3.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答案】 B【解析】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误; 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

故选B。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答案】 C【解析】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B. N2、 NO、 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答案】 B【解析】A、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6.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C60是由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答案】B【解析】【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 C60是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故不符合题意7.下列归类正确的是选归类物质或现象项A氧化物水、双氧水、碳酸钙B可燃气体氢气、氧气、天然气C 还原性的物焦炭、氢气、一质氧化碳D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微粒子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分析】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8.100g 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A.300g B. 50g C. 100g D. 150g 【答案】 A【解析】【详解】100g 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12 色沉淀的质量是 100g × 36%÷(×100%)= 300g 。

故选 A 。

1009.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2通入 CaCl 2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A .将 COB .金刚石、石墨和 60 都是碳元素的单质CC .在一定条件下 2 能够转变成 CO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D .将 CO【答案】 A【解析】 A 、将 CO 2 通入 CaCl 2 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错误; B 、金刚石、石墨和 C 60 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正确; C 、在一定条件下 CO 2 能够转变成 CO ,正确; D 、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 ,将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正确。

故选 A 。

10. 许多化学物质是一柄“双刃剑”.对CO 2 的利弊评价不妥的是( )A .大气层中 CO 2 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B .“碳酸水”浇灌植物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利C .利用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D .大气层中 CO 2 越多,抵御紫外光作用越强 【答案】 D【解析】A 、温室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的缘故.B 、碳酸水能提供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好是二氧化碳.C 、人工降雨是通过降温的方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而干冰的升华正好是吸收热量,使温度减低.D 、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时,空气阻挡紫外线的能力下降,这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原因.故选 D【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包括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11.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 .CO 可用于冶炼金属C . 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 中毒【答案】 D【解析】A、 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 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 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

故选 D。

12.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一“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

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 D。

1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C.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答案】 A【解析】【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C、根据木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 A 错;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而都具有吸附性, B 正确;C、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将氧化铜还原为铜,C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其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故选 A。

14.竹炭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A.黑色固体B.易溶于水C.有吸附性D.能够燃烧【答案】 B【解析】此题是有关碳的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碳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故选B。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①从 b 端通入氮气②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 a 端通入二氧化碳④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答案】 DB.④③②①C.④①③①②D.④③①②③【解析】【详解】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由于氮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从 b 端通入氮气足够长的时间,装置中完全是氮气,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再从 a 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为红色,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 D。

16.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 C 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C. D 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D. D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答案】 A【解析】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能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 A 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C出溶液变浑浊,故 B 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 D 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 D 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 D 正确;故选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