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德育活动课的设计

关于德育活动课的设计

如何设计好德育主题活动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说说什么是德育主题活动课。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辩论”、“情境体验”、“活动游戏”、“课后行为延伸”、“深层探索”、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

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

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它主要还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

因为他是“课”就要求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有: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等。

1、自主性。

德育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来;2、生活性。

贴近生活,选题通常是平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3、体验性。

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能真实的感受;4、开放性。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提开放性的问题;5、生成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们可以说德育活动课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

以实践为主体这样的德育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如何确定主题德育活动课和主题班会一样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活动课的灵魂,是活动课的中心,主题的确立与设计对整个活动课来说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一个活动课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突出主题而服务,活动课的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由于本学期评审的德育主题活动课内容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我今天着重讲一讲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

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

我们要求小学侧重于自我意识、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中学侧重于情绪压力管理、青春期教育、生涯规划等。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就要考虑学生(学习、交往、情绪等等方面)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

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

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

我们在确定主题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方面、自我意识、情绪压力、生存规划、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

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小学生可以选择“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学习方面的“学习兴趣”“专心与分心”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便于操作。

⑵主题范围不宜过大。

许多老师在确定主题时,没有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

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

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

主题要小,以小见大,主题要尽量从小处着眼,在一个侧面或一个点上深化,如果选取的主题较大,试图面面俱到,则往往是蜻蜓点水,主题的深化就无从落实。

因为过大的主题师生都无法驾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小主题师生在活动中才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

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

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本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

”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主题确定后,怎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设计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好一堂心理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活动前的准备、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活动课目标设定德育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对德育活动,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及行为方面的变化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

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聚焦作用。

也就是说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

活动过程就是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的。

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首先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

通常表述德育目标的行为动词:1、用来表述“知识”目标的行为动词:知道、懂得、了解、理解、识别、判断、区别2、用来表述“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学会、运用、完成、制定、解决、尝试、领悟3、用来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行为动词:感受、体验、热爱、树立、坚持、确立、形成、追求、认同、遵守、愿意、欣赏、关注、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反对、克服、拒绝、摒弃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

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

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心理活动课,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三个目标课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活动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节心理活动课中,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

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

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

由上可见,活动目标在德育活动课的设计中至关重要,是做好德育活动课设计的前提。

要做好活动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正确的导向。

德育具有引导性,德育活动课要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确定目标。

2.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和要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确定目标的难易程度。

3.要准确定位。

要把握本次活动在活动课程系列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准确定位,不能贪大求全,包罗万象。

目标的表述要准确、简明。

举个例子如《生命如风,生命如花》的活动目标:“感悟生命的脆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有关交通安全知识,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好习惯。

”表述准确、具体,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堂课要达到的目的。

《文明让我更快乐》的目标是:“认识文明、懂得文明、学会文明”。

目标太大、太空,在操作中也不好把握。

(我们杜绝!)《诚信与我们同行》的目标是:1、通过直观哑剧的观看让孩子们认识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诚信。

2、通过诚信故事大家谈和触目惊心的身边现象的对比展示,亲身感受彼此信任,使他们明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该目标设计的问题在于目标方面的表述不准确、不到位,另外,在活动目标中不需要表述活动形式。

二、活动形式设计德育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就是活动性,活动形式设计好了,内容才是充实的,也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

否则,内容是空泛的,预期目标也不能达到。

一般来说,德育活动课形式大体可分为讨论探究式、辩论明理式、情感体验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演讲报告式、文艺表演式、知识竞赛式、展示交流式、网上互动式、调查访谈式等。

但是,对于德育活动课模式准确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一堂高质量的德育活动课一般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

如《克服消极情绪》一课就采用了讨论探究、辩论明理、情感体验、展示交流、调查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

(多而杂)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第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第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体会,去感悟。

而对于初中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具体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动漫片、角色扮演、叙述一件事情或讲故事、讨论、等。

歌曲表演、小品等活动形式是有趣的,它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切记!活动要注重实效性,不要花架子,热热闹闹的文艺会演,这种只重热闹,却忽略了德育活动课之本“活动中育人”。

那么在小品表演、游戏等表演之后,都必须要有一个反思的环节,这样,才能使活动不停留在表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使活动富有了探究性、教育性。

三、活动课前的准备活动课方案设计好之后,便进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细致,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