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三维”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第一段:总印象:标本)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第8段:门窗—图案美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六、拓展延伸: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七、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八、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九、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三、自主学习(一)自学导纲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师生共同完成导纲四、合作探究(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
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
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大多"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练习册附:板书设计苏州园林①分类别说明②作比较语言简炼生动③引用方法④举例子特点耐人寻味⑤列数字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苏州园林》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一、激趣以导入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
(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生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
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
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