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一、项目概述 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杭州,每天经出租车运送的乘客达到60万人次,约占公交运送量的四分之一。
在方便人们出行和解决3万多人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打造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为杭州市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杭州出租车运营模式以路边随意招停为主。
“招手即停”模式为方便乘客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招手”叫车不规律,没有预见性,使得出租车24小时不停地“扫马路”、兜生意成为常态,由此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1、空驶率居高不下,增加成本支出。
据统计,杭州出租车平均每车每天行驶382公里,其中有近120公里的空驶里程,空驶率高达32%。
空驶使每车每天空耗14升汽油,运营成本增加近75元,每年每车空耗油费近3万元。
2、违章、事故高发。
出租车在机动车违章、事故记录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为拉客而闯红灯、违章变道、变道不打转向灯、乱停乱靠等严重违章问题屡屡出现。
同时由于出租车空驶时行驶速度较慢、看到乘客招手叫车时又突然加速,或突然变道、掉头,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3、增加道路拥堵。
出租车年行驶里程约为14万公里,私家车年平均行驶里程为1.2万公里,一辆出租车的道路占有率相当于12辆私家车。
8000多辆出租车的道路占有率则相当于近10万辆私家车的道路占有率。
4、偏远地区打的难。
随着更多的人涌进杭州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杭城的郊区已经居住着超过百万以上的常住人口,据调查,居住在偏远小区的人们平日里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排名分别是小区班车、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
但是,长久以来出租车“扫马路”式的运营模式,致使出租车司机养成了集聚在闹市区域招揽生意的习惯。
这既加重了中心区域的拥堵,又造成了偏远郊区有叫车需求但“无车可打”的尴尬局面。
除此之外,诸如驾驶员劳动强度大、疲劳驾驶,汽车尾气排放加剧,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等都是由于“招手即停”、“扫马路”式运营方式带来的问题。
为缓解这些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市民、善待的哥”两大主题,尽快实现出租车行业“硬件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服务质量一流”的奋斗目标,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杭州市交通局决定实施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计划在三年内(2008-2010)完成系统建设,并将试点建设申报市政府2008年度创新项目。
(二)系统概述 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由出租车GPS定位子系统、调度子系统和智能扬招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定位监控、智能调度、刷卡叫车、信息服务、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等功能。
GPS定位子系统就是在出租车上安装一套GPS定位终端,利用这个终端可以采集出租车的位置、车速、方向、营运状况等信息。
调度子系统利用GPS定位子系统搜集来的信息,进行车辆调度,满足市民通过智能扬招等方式提出的叫车需求,目前杭州已建有一个基于电话叫车的出租车GPS调度平台。
智能扬招子系统由扬招站牌和停车泊位两部分组成。
在为市民提供方便叫车手段的同时,引导出租车辆在专用停泊位候客,从而降低空驶率。
二、实施情况 自确定“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作为2008年度创新创优项目以来,我局努力开拓创新,稳步推进项目研发,积极开展推广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主要完成工作包括:科技攻关、样机设计和制作、GPS安装和平台改造、布点规划、试点站点建设等。
科技攻关。
主要完成软硬件关键技术的研发,其中软件方面包括站点位置附近GIS地图显示、站点附近车辆动态运行显示、市民卡刷卡信息读取和显示、刷卡叫车、智能调度和语音叫车等功能的开发,硬件方面包括集成技术的研究及站牌的研制等。
样机设计和制作。
是在综合考虑扬招站牌的美观性、安全性、实用性基础上,完成3套样机的外观方案设计,并制作了5台样机。
GPS安装和平台改造。
结合市民卡出租车应用项目推进出租车GPS终端安装,目前杭州已有5020辆出租车安装了GPS终端,占全市出租车总量的62.2%。
根据智能扬招的需求,对GPS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了定位、呼叫、通讯等接口,并对语音交换机进行了升级。
布点规划。
委托杭州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智能扬招点的布点规划,根据该规划,下一步系统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共设点位2000个,站牌2869块,重点考虑小区门口、城郊结合处、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车站、码头、学校、机场、火车站等需求旺盛、效果明显的区域进行智能扬招布点。
试点建设。
自9月开始,在综合考虑调研情况、实施效果、基础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下,在天元大厦、117医院、杭汽校、华庭云栖、浙大城市学院等5处进行了试点,仅以天元大厦站为例,从安装开始截至12月底,已处理语音叫车2803起,成功2415起,成功率为86.16%,处理刷卡叫车616起,成功495起,成功率为80.36%。
试运行情况良好,得到了市民、试点用户方、出租车企业、司机、行业管理部门的一致肯定。
2008年11月26日,系统软件通过浙江省电子产品检验所软件评测,达到《GB/T 17544-1998 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6260.1-2006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一部分:质量模型》和《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软件用户手册》的要求。
2008年11月28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提供的查新报告显示,该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
2008年12月5日,系统通过了科技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系统采用硬件模块化集成、电子地图、GPS定位等技术,研发了智能调度算法,变现行的“招手即停”模式为“人等车、车等人”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三、推进难度 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从立项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挑战和压力,成果来之不易,其创新创优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要求高、研发难。
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涉及到GPS、GIS、GPRS/CDMA、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智能调度等多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技术研发和集成难度比较高,同时由于涉及到调度数据和交易数据的传递,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研发小组遇到了大大小小很多技术难题,主要包括:1、大规模GPS定位数据的并发处理问题;2、自适应调度算法的研究;3、大量扬招点并发叫车处理问题;4、扬招站牌软硬件的集成问题;5、通话质量随网络因素而不稳定问题;6、扬招站牌在户外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稳定性问题。
通过技术研发小组的克难攻坚,这些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二)涉及面广、协调难。
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交通、公安、规划、建设、市政、财政、信息办、市民卡中心、电力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各个部门协同推进,各单位和部门间的协调难度比较大。
同时,由于出租车是关系到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本项目也一直受到普通市民、出租车企业和司机的关注。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把此项目真正做成一个惠民便民的民心工程,从需求调研阶段开始,我局就充分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协调座谈会,经过反复研究提出“系统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实施思路,即先在需求比较迫切,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区域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广。
(三)打破传统模式,推进难。
建设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尚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可以说是对传统出租车营运、管理模式的颠覆,涉及到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习惯的改变,推进难度较大。
在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法律规定时,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改变原有运营模式和乘车习惯,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各方争取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
四、创新体现 (一) 理念创新。
在推进出租车智能公共服务系统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发展理念,针对传统出租车“招手即停”、满街兜客营运模式存在的问题,变“车找人”、“人找车”为“车等人”、“人等车”,从源头上解决空驶率过高问题,从而实现缓解道路拥堵、减少资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尾气排放、提升环境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方便市民出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
(二) 技术创新。
系统主要涉及到GPS、GIS、GPRS/CDMA、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智能调度等多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这些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并应用于出租车行业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首创。
其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智能扬招站牌研发,附近2公里范围内GIS电子地图及出租车的动态运行情况显示,并可根据市民卡刷卡信息确认叫车人身份;大规模并发调度系统,可同时响应200个并发用户的叫车需求;自适应调度算法,对叫车点周围2公里范围内空车进行智能调度,并可根据附近的空车分布情况自动调整调度范围;大规模GPS信息分发系统,可同时分发2000个站点的附近出租车辆的GPS定位信息;行业管理数据分析,通过数据钻取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灵活统计空驶率、司机收入、营运里程数等行业信息,辅助领导决策。
(三) 功能创新。
系统在传统的GPS定位、调度功能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功能的创新,拓展为集定位监控、智能调度、刷卡叫车、信息服务、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等六大功能于一身的国内领先的信息化系统。
定位监控,调度平台通过与车载终端联网通讯,能随时掌握车辆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智能调度,提供全天候、全过程、不间断调度服务,支持电话、短信、智能扬招子系统、网络预定等任何形式的叫车调度。
刷卡叫车,在智能扬招站牌上通过市民卡、公交T卡等实现刷卡叫车。
信息服务,向出租车车载GPS终端及时发送天气预报、车辆业务和路况拥堵信息,可按市民卡号查询叫车信息、按司机卡号查询业务信息,同时提供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功能和路况分析功能。
安全监管,对报警信号能立即做出响应,并通过车内实时监听对报警信息进行判断,报警信息一经确定,立即被转发到110、120、119、122等相关城市应急部门,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服务;对车辆超速、超界情况进行监测、警告。
行业管理,向出租车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运力投放辅助决策、行业盈利水平分析等功能,进行空驶率、司机收入、营运里程数等统计。
(四) 服务创新。
系统通过服务创新转变服务观念,明确服务重点,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叫车手段,提高出租车有效运输能力,缓解打的难问题,方便百姓出行,提升市民的出行品质;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通过引导出租车在合适的地点候客,可以减少空驶率,降低出租车营运成本,从而增加司机收入。
同时,驾驶员劳动强度也会跟着降下来,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是“善待的哥的姐”、解决出租车司机生计问题的治本之策。
(五) 管理创新。
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