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明初的政治与经济1368年,朱元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王朝——明朝一、明初社会矛盾和朱元璋治国思想1、明初的社会矛盾分析①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的破坏,这是元朝后期二十年战乱所造成,南方、北方土地大量荒芜,居民鲜少。
江南扬州,1357年城中居民仅剩18家,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山东、河南等地,竟“多是无人之地。
”由于社会经济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能不能及时地重新恢复它,决定明朝能否巩固。
②土地兼并重新展开。
元末民变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江南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
”但是,伴随着新王朝的建立,又涌现出一批时髦的贵族,土地兼并随之出现,“富家巨室,争买田宅”,尤其是功臣宿将,更依仗其政治权势,通过合法的赏赐和非法的接受投献、暴力掠夺等手段,占有大批土地和佃户,明初李善长等六国公二十八候拥有佃户34194户,每家近一千个佃户。
③吏治败坏。
元后期吏治腐败,“用吏治国”,这些吏专门为长官出坏主意和馊主意,“多奸而弄法”,贪污严重。
浙江地区运粮到南京,运价很贵,一担谷子需要五担运费,中间许多环节都被做手脚。
朱元璋为了减轻负担,采用折钞,一担米折二贯钞。
但各地仍然立言名目,还要交什么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等等。
④经济秩序混乱。
由于元末战乱破坏了原来政治和经济的秩序,户口册、土地册基本毁于战火,“兵革之余,郡县簿籍多亡。
”新的封建政府失去征收徭役的依据,机构无法健全、法律亦无法健全,整个政治秩序比较混乱。
⑤封建思想控制削弱。
经过元末大动荡,战乱的幸存者平时很少得到政府礼仪方面的教育,相反动荡使他们增长见识,喜欢与政府来硬的,抗暴意识增强,朱元璋曾讲过,“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仪”。
人们好斗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朱元璋刚刚建立王朝,政治上敌对分子很多,有部分是故元的遗老遗少,如回族诗人丁鹤年“饮泣赋诗”怀念旧主,张昶是故元官员,去和朱元璋谈判被留下做了参政知事,可一心一意恢复元朝,想谋杀朱元璋,被杀时还说“身在江南,心在塞北”。
此外张土城的部下也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主,这些人都不买朱元璋的帐。
⑥民变此起彼伏不断爆发。
洪武30年间小规模民变达100次之多,白莲教死灰复燃。
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1479年,四川眉县彭普贵闹事,召告群众,打下14个州县,同时广东有些民变头目称“铲平王”反映了农民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不满,表示要铲除不平等的社会观念。
⑦故元残余势力仍威胁明王朝。
朱元璋的军队打下大都,但元顺帝跑了,仍然拥有很大势力,元顺帝死后,其儿子做了皇帝,历史上把这个政权叫北元,北元常出兵搜扰,西北还有王保保、扩廓贴木儿,东北有纳哈出,西南也有残余势力,明朝实际上三面受到威胁,这就是明建立后面临的严重形势。
朱元璋非等闲之辈,既然能从乞丐、流浪儿成为皇帝,就说明他的成功肯定有他自己的一套。
朱元璋原来是尊孔反孟的,后来他读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段话以后,认为孟子的确是圣人,恢复他的圣庙牌位。
2、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①“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他要求各级官吏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加强战备,防止随时出现的危险。
②“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他继承历代帝王礼法兼用主张,“明礼”、“定律”是要求地主阶级加强自我修养,克制贪欲、安分守法,把对农民的剥削控制在礼法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③发扬古代民本思想,认为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能安定。
要安民,就必须“藏富于民”。
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开辟衣食之源;轻徭薄赋,均平负担,整肃吏治,抑制豪强。
④强调君主要“躬览庶政”。
认为这是实现天下大治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他进一步主张扩大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针对元朝体制的某些弊病进行一番改革。
二、明初的君主集权1、明朝皇权的加强①严禁后妃和宦官干预朝政,洪武六年,命翰林院修诫,“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以预政事,……观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洪武三年下诏明文规定:“皇后止得治宫中嫔妇事,宫门之外不得予焉。
”对太监设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朝政”。
②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洪武十年设通政使司,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内外大臣的章奏,由通政司转达皇帝,从而剥夺了丞相查阅章奏的权力。
十一年“禁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
十三年,借口左丞胡惟庸谋反,乘机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官职。
中外章奏皆由中书省。
大事大疑必由皇上做主,臣下唯面奏取旨而已。
③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能:监察机构是皇帝的耳目,派往地方的巡察御史是皇帝的代表,权力很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又设立六科给事中还设立锦衣卫,以增加皇帝耳目。
④大杀功臣:为减少功臣元勋对皇权的威胁。
大肆杀戮文臣武将、开国元勋。
洪武二十六年,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杀了一万五千人“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⑤打击豪强、严惩贪官污吏,对苏州、嘉兴、松江、湖州籍的豪族富民的土地没收,并把他们中的几万户强行迁移到南京、监濠一带。
又在南京抄杀了豪民一百七十余家,这些人在京城与官府勾结,私设公堂,隐匿逃犯,朱对贪官的处罚很严,“凡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怵目惊心。
”⑥树立皇帝的威严,对臣下采取侮辱侮的刑罚,如“廷仗”。
还有就是滥用酷刑。
见于《大诰》的酷刑,有族诛、凌迟、极刑〔凌迟本已是极刑,则这一极刑之残酷定甚于凌迟〕、枭令、斩、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斩趾枷令、常加号令〔至死而止〕、枷项游历〔遍九州之邑〕、免死发广西拿象、人口迁化外、充军、全家抄没、载罪还职、载罪充书吏等三十余种,多为《大明律》所无,那项“免死发广西拿象”更是带着几分幽默,此即所谓法外用刑。
而量刑标准,也比《大明律》严酷得多。
四十年之中,据《大诰》所载,凌迟、枭示、族诛有几千案,弃市以下的有一万多案。
这些案子,如果按《大明律》量刑,大多是罪不至死的,有的甚至只该受到轻微的惩罚,象官吏隐漏文书不报的,按律只杖八十,收粮违限的,只杖一百,而《大诰》居然全都用凌迟之刑;有司滥设官吏,按律只杖一百,囚三年,而大诰却是族诛。
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如此滥用刑罚,也难怪为了浙江的一件假钞案,而“捕获到官,自京至于句容,其途九十里,所枭之尸相望”,连朱元璋自己也感叹说“其刑甚矣!”〔《大诰》伪钞四十八〕而这些酷刑,真可谓设计巧妙,用刑者为了折磨罪人,到了挖空心思的地步。
差不多同时,中世纪基督徒也在想尽种种法折磨迫害异教徒和女巫,两相比较,不由让人感叹人性都是一样的,东西方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而我们也该庆幸这样的时代大概是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野史的记载,还有更别出心裁的酷刑:1、铲头会:这个刑罚是用来对付“顽民窜避缁流”的,把这些“盲流”抓起来,排成行掘坑活埋,只剩头露在地上,然后用大斧削过去,一斧头砍下几颗头来。
2、刷洗:把犯人剥光了放在铁床上,浇上沸水,用铁刷刷去皮肉。
3、枭令:用铁钩钩住犯人的脊骨,吊起来示众。
4、称竿:把犯人绑在竿上,另一头挂上石头。
5、抽肠:把犯人绑在竿上,用铁钩钩入谷道,把肠子钩出,再在竿的另一端挂上石头,犯人的身体向上弹起,肠子也就全钩出来了。
6、剥皮:每一地的土地庙都是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
凡贪赃六十两以上的,7、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放在官府公座的旁边,以警告后来的官员。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该杀的都杀光了,朱元璋觉得天下太平了,自己也老了,可以让子孙吃吃现成饭了,于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下诏禁止酷刑:“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
其中愚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
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愚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
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鲸、刺、非刂、劓、阉、割之刑。
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太祖实录》卷二三九〕2、中央行政系统和地位行政系统①中央:a、设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与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无定员、无专授、无官属,或为加衔,或为赠官。
b、朱元璋废丞相、仿宋制从翰林院等机关中选官员加殿阁学士衔,辅助皇帝看奏章、处理文书并根据皇帝意图草拟诏谕,同时备顾问。
明成祖时,直接从翰林院挑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内阁”,正五品。
宣宗时,以六部尚书甚至以少师、少保身分入阁兼内阁大学士,官品升高,权开始重,英宗时,年幼,大学士“三杨”执掌,官位既高,“内阁权势愈重,世宗嘉靖后,内阁长官朝列班次。
C、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皇帝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收发出纳机关。
设通政使,左右通政等官职,所有奏章,由通政司转达,通政司要进行辨验、登记、分类摘要,然后奏闻,皇帝批示后,仍要通政司把皇帝旨意抄送有关部门或官员。
②地方,a、地方行政机构为省、府(州)、县三级,洪武九年,撤行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称省)。
除北、南直隶外,共设十三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长官设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无定员。
管理民政、财政,与承宣布政使司并列的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为主管司法和军事的机关。
b、省下为府、改宋元路为府,按纳粮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全国共有省府一百五十九。
长官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等。
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地位与府同,另一种是属州,其地位与县相同。
全同共有州二百二十四。
州有知州一人(从五吕),同知(从六品),等等。
c、府以下县。
县以纳粮多少分三等,全国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
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等……。
d、县以下的基层组城内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推选丁粮多的地主充当,轮流为首,十年一轮。
其余百户编为十甲,每甲设甲长一个,里长,甲长主要负责地方民政、教化民风,催赋役等。
e、云贵、两广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
土司分两种:一种是军事部门管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
另一种由行政部门管,按汉族地区行政制度设立府、州、县,设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土司职位世袭。
3、军事系统:洪武三年,撤大都督府,改置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统京卫所及外都司卫所,地方管军事的是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
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的设卫。
大体是五千六百人为卫,卫有指挥使,下分五个千户所,各一千一百二十人,千户为长官,每千户下领十个百户所,各一百十二人,百户为长官,以此类推。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十七个都司,三个行都司,一个留守司,三百二十九卫,六十五个守御千户所。
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以及卫所,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官任免归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