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过秦论 2 二中雷晓云《过秦论》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二.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解题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四。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生字】腴轸镞笞恬崤膏腴逡镞系颈黔首牖氓隶隳鞭笞藩瓮牖矜絜隳銛铩【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一夫作难.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五)、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1.解释“过”:2.解释字词:固:席:是:衡:内:南:会盟而谋弱.秦 :约从离.衡3.翻译重点句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联横而斗诸侯。
4.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归纳段意:四、研读第2自然段。
1.解释字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为:制:因.利乘便:叩.关而攻秦:制.其弊.:追亡.逐北.:因.遗策:因.利乘便: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2.翻译重点句子:会盟而谋弱秦。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3.简述本段大意:4.教师提问: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3、4、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2. 学习对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3.学习对比论证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3、4、5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对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对比论证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研读第3段。
1.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聚.之咸阳:信.臣精卒:以为..固: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威振四海:2.翻译重点句子:振长策而御宇内。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问题探究:(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3.简述本段大意。
4.自读、背诵第三自然节。
二、研读第4段。
1.解释字词:瓮.牖绳.枢:揭.竿为旗: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天.下云集响.应: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3.翻译重点句子: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出身:才能:兵力:武器:(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4.简述本段大意。
5.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
然后集体背诵。
三、学习研读第5段。
学生朗读。
教师强调:1.解释字词:崤函之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序.八州而朝.同列:致.万乘之势: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百有余年矣:3.翻译重点句子: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问题探究:(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2.诵读、背诵第五自然节。
课堂小结: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当堂检测: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外阅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延伸阅读]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附答案:【生字】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藩(fān)瓮(wâng)牖(yǒu)矜(qin )絜(xie)隳(hui)銛(xiān)铩(shā)【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通假字:衡通“横”从通“纵”弊通“敝”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余通“又”(五)、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1.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解释字词: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3.君臣牢固的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利。
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 归纳段意: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四、研读第2自然段。
1.解释字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为: 替制:统领、统帅因利乘便:因,凭借叩关而攻秦。
叩:击制其弊:制,控制、利用;弊:弱点、毛病。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2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他们曾经以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3. 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
4.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研读第3段。
1.解释字词: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烈,功业。
以为桂林、象郡: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乃,于是;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