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现代诗歌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
(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成了最美的意象。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
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三平调、三仄脚、合掌、用字忌重等等。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3页《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字词典故结累,丰富语言;背诵默写过关,无漏无误。
2、收获情感,启迪思维;从情感与意象角度解答疑难。
【重点难点】1、重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2、难点——字词典故和格律【教学②风雪载途③纸写笔载④载歌载舞⑤转载⑥三年五载⑦怨声载道⑧千载难逢⑨载誉归来⑩刊载读zǎi这个音的是_________;读zài这个音的是_________2、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柔”“非”构字部件的字3、在横线上填写含有“可”“长”“周”“宛”构字部件的字12344节和第8节,对具体写法进行分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故知识复习[解释诗句中加点典故的意蕴]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纱》)..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屈原《离骚》)..望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庄子《庄子》)..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4页挥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流击水,是典故“中流击楫”的转化。
此典原意是____________。
毛泽东化用此典,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习和作业1、默写背诵检测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
③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
④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________,/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______。
⑤在雨的哀曲里,/ ________,/ ________,/ 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 ________。
⑥软泥上的青荇,/ ___________;/ 在康河的柔波里,/⑦__________,/ __________;/ 波光里的艳影,/⑧但我不能放歌,/ __________;/⑨曾记否,________,______?2、摘抄、背诵毛泽东主席的名句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5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6 风景这边独好。
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1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131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7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19 20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21 2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3 2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5独有英雄驱虎豹2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7 2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29 3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见”A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5页必修一第二单元导学及练习案古代记叙散文预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②《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______”。
③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五等爵位。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氾___南;佚___之狐;夜缒___而出;共....阙___秦;杞___子;逢___孙;不知___....3、字形(填空)①bì、___帚自珍;遮___;___端;②xi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第01段:________;第02段:________;第03第042、内容探究⑬烛之武是3、语段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
①”_____,________。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6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____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
”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古今异义①且贰于楚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亦去之。
3、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夜缒而出。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越国以鄙远。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⑧若不阙秦。
⑨阙秦以利晋。
4封.、①既东封郑。
之.、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臣之壮也。
其.、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越国以鄙远。
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7页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文言句式⑪、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定]⑫、宾语前置句①夫晋,何厌之有?⑬、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见资料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8页预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②(chuàng盛:①(chãng)盛器;②(shâ提:①(dī)提防;⑬、形似字①淬(cuì):淬火。
②揕(zhân堪(kān勘(kān斟(zhēn③陵(líng):侮辱,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侮辱,如“欺凌”。
3、字形(填空)屠lù___;chuō___穿;chēn___目;chēn___怪;tǎn___护;tǎn ___诚wǔ___逆;wǔ___然;wǔ____作;cuì___火;仓cù___;纯cuì___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填空)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预备——易水死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部分:①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________。
②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_________。
③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________。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9页④结局(末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探究⑪⑫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⑬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3、语段赏析⑪秦将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领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