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考试讲座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讲座资料

2010年上半年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考试通知一、考试时间:2010年上半年我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定于3月20日进行。

二、报考对象1.拟申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的非师范专业毕业人员;2.拟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高校在职或拟聘任人员;3.在职教师中已取得低一级教师资格,拟申请高一级教师资格的人员。

三、报名工作1.2010年上半年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报名截止时间为1月26日。

2.报名点由市、州教育考试机构确定,报名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报名时间及地点须向社会公布。

详细情况请咨询:黄冈市教育局考试院88118823.报名时须由申请人持身份证到所在市、州、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办理报名手续;4.考生图像信息采集方式为现场摄像。

报名时,考生须填写《2010年上半年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报名登记表上要粘贴考生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的图像和身份证号码必须清楚,容易辨认。

登记表由报名点留存备查。

报名点要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报名图像信息的摄取工作(以报名号命名图像文件),要根据考生报名登记表采集考生文字信息并生成数据库文件(见附件2),应准确录入考生信息,打印报名信息校对文本,经考生确认相关内容无误后签字确认。

四、考试内容以《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为依据。

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教育学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重点内容】教育学概念;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考核要求】1、识记:在教育学产生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教育学的产生2、理解: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应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第二章教育概述【考试内容】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各个不同历史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的特点;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功能;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重点内容】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素质教育概念【考核要求】1、识记:各个不同历史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主要特点;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的特点;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功能;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2、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概念及特点;3、运用:运用教育的基本要素分析教育活动问题;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概述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然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⑵教育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⑶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手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它的特殊功能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从没有某种道德品质转化为有某种道品质,从身体软弱转化为身体强壮;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等。

一句话,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综上所述,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辨析:错误观点一:有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那是一种偏颇的认识。

不错,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但在阶级社会中,很多事物都具有阶级性,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

所以,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错误观点二: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

这种看法也是欠妥的。

教育固然与生产有着持久的、广泛的和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并不等同于物质生产,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生活的经验,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经验。

教育既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又是传递文化、进行阶级斗争和营谋社会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多种社会职能。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3.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畜、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各个不同历史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原始的教育形态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

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原始形态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是使用青铜器工具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在当时主要是凭借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艺,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实现。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的,学校教育基本主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独占,奴隶阶级的子弟只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习生产斗争的技能,根本无权进入学校学习。

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

从这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

“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

“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

当时的学校教育是轻视体力劳动的。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国家,9000户奴隶主统治着25万余名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引起奴隶们的经常暴动。

斯巴达的奴隶主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特别重视军事的镇压。

因而,他们的教育就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生产发展的水平比斯巴达高,国内的斗争也比较复杂,除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外,还有经营商业的奴隶主和农业奴隶主争夺政权的斗争。

所以雅典的教育措施与斯巴达有所不同。

雅典奴隶主的子弟,从7岁到l8岁可以到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使其子弟既受到体操和军事训练,又受到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以便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广大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穷困生活,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历代的私学,表面上是人人可以人学,但由于学费(束修)的限制,贫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也是很难进去学习的。

劳动人民的子弟基本上是通过家传父教、师傅带徒弟等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巧,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和相互帮助等优良品质。

在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心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士君子。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同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也传授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除了通过学校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外,还先后建立了一套制度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它可以为封建统治者选择一些懂得诗书、“时务”的人才。

可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科举考试的方法又多要求死记硬背,科举考试也起了束缚学生头脑的作用,影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僧侣封建主的教育是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其教育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_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