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A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A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A(第一部分复习资料)高等教育法学I.判断及选择部分第一章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西德、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

3.教育法学的特征:时代性(指教育法学及时反映了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边缘性(指在教育法学领域法学和教育学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社会性(指教育法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综合性(指在教育法中,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相互融会贯通)4.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本质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实践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制定、适用和遵守,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等实际运用方面的问题);理论层面(即研究教育法律的观念、学说和原理,教育法律现象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5.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

6.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已有20余年的时间。

7.我国的教育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执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而是指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8.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教可定义为: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

第二章1.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2.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从动态意义上讲,则是指贯穿教育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阶段的法治运作过程,体现了依法治教、法治教育的法治精神和原则。

3.教育法制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程序法治原则(由重实体到重程序的过程);责任教育原则第三章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国家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行政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教育法的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教育关系。

可以依据其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教育管理职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但教育行政关系不用药一般的行政关系,教育行政关系的主体有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和教师,不同意一般行政关系主体之间严格的领导与服从、命令与执行的隶属关系。

);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

(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及社会组织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民事活动,主体的权利要受国家权力的某些限制和千预)3.教育法的特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法;教育法的国家主导性;教育法的政策导向性;教育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教育法是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

4.所谓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社会主体之间依据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教育法律关系除了具有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法律关系受国家意志的主导;教育法律关系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6.任何教育法律关系都是由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教育法渊源,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效力层次和法律地位的教育法律规范的总称。

(教育法渊源就是教育法的来源。

(×)8.教育法渊源的种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和非制定法(包括判例法和学理(又称学说))。

其中制定法即成文法,非制定法即不成文法。

9.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法律传统,目前我国教育法体系还是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体系。

我们认为,教育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仍是一个相对对立的法律部门。

但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它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即教育行政法。

第四章1.法的制定,又称“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2.教育法的制定,是指由特定立法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定权限、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和解释教育法的活动。

3.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务和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

教育法的遵守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法实施的重要方式。

4.教育法遵守的条件:法律的可遵守性(前提);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5.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6.教育法律监督的要素:教育法律监督的主体;教育法律监督的客体;教育法律监督的内容。

第五章1.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教育法律怎人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但本节所讲教育法律责任属于狭义上的)2.教育法律责任分类: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教育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因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简称“行政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指由于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指由于实施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受刑法处罚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三种。

3.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给在校学生带来人身伤亡和精神损害的事故。

4.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与中等教育学校和初等教育学校相比,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5.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中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使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1.《教育法》主要对教育领域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基本的规范,并成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

因此,教育法又在一定意义上被成为“教育基本法”。

2.《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太法。

3.《教育法》不仅具有国家基本法律地位,而且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教育“宪法”的地位。

我国的而教育法体系以《教育法》为主体构建而成。

4.《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

5.《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6.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教育必须遵循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7.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学制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等级。

9.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0.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国家举办学校的教育经费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并逐步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11.我国《教育法》还就农村教育费附加、勤工俭学、校办产业、集资办学等事宜作出了原则行规定,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其他渠道的畅通,12.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多国家办学的补充,其办学经费则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七章1.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1998年8月29日,九届去昂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教育法》。

3.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又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4.高等学校可分为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5.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本科生入学资格。

(√)6.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本科4-5年,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3-4年。

7.高等教育学业证书制度;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学位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的学术称号,表明获得者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

8.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指考生自学高等教育层次的课程,参加国家统一的专门考试,考试合格,达到高等教育专科或本科的学业标准,国家发给相应的学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制度,9.继续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活动。

继续教育专指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

10.设立高等学校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标准,不在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否有收入,也不在于是否高收费,而在于是否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依法用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如改善学校的基础建设,提高教师工作待遇,提高教学设备水平等,使营利只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11.设立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