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投影出示思考题: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

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

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

(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2第一单元教案1 多梦的季节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法:引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1、听录音: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圈画出生字、生词。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配乐范读。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法:导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背诵第1、5节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拟人、比喻)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1)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

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感受兴凯湖的美丽。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赞美了兴凯湖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兴凯湖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四、教具:课文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引导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有诗情画意般的美,那么北国的兴凯湖又是怎样的美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抓住兴凯湖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作者是怎样抓住兴凯湖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1)汇报学习情况,边说边随机用课件展示相关画面感悟理解,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不是海,却海一样辽阔,海一样磅礴”这一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3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很温柔,很平静”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4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的清澈透明”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5自然段作者抓住“兴凯湖是鸟的天堂”这一特点进行描写的。

(二)在这些段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找一找并画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