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书笔记
介绍:《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本书通过案例讨论教师的思维方式,每个案例后附有点评。
本书分两部分。
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研讨和推荐王晓春认为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
摘抄:
1.迷信管理:(1)案例《班主任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
当心管理压倒教育,甚至冒充教育。
管理的核心是秩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管理以约束为手段,教育以提升为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
固然,教育的过程是离不开管理的,但是,将管理等同于教育甚至代替教育,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抹杀,同事,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阉割。
我们干班主任工作不怕累,不怕苦,怕的就是累的不值,苦得冤枉,怕的就是把宝贵的时间用错了方向。
(2)案例《说被欺负,不愿上学》《图书角里的“阅读花”》《早恋走火入魔》教师的真正工作重点应该是想办法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培养他们“非读不可”的冲动。
可是要做到这点,前提是教师本人得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没办法诱导别人喜欢的。
好的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的习惯的人带出来的。
这就叫“熏陶”。
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慢功,管理是急活,教育和管理可以互相帮衬,但是不能互相替代。
2、迷信师严:案例《班长在班上大喊大叫》《我怕走进教室》《由学生违纪罚跑想开去》
惩罚,就其本质来说,恐怕不是打算让受罚者高兴和乐于接受的。
惩罚的主要色彩是严峻。
提倡甜药,不放弃苦药
3.迷信说教:案例《失败的教育》《卫生检查成绩不佳,郁闷啊》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学生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
教育是一种艺术,绝不是单纯的嘴皮子功夫。
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
节约语言和精力。
4、迷信师爱:案例:《那双忧郁的眼睛》《家长用爱生来对付老师》
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
说话不能只求痛快,说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医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得不够,他一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正是教师应该着重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找到情感和理智的平衡点。
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5、迷信信任:案例《无人监考》《让偷钱的孩子说出真话》
光信任孩子是不够的,盲目信任更是危险的。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是演节目。
教育不是简单的哄孩子高兴,它本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诚信如果变成表演,本身就是对诚信的讽刺。
教育是老老实实的事情,作秀是不行的。
6、迷信“集体力量”:案例《集体批评》《我的好心学生不能读懂》
不要轻易调动集体舆论压人
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而不要单纯看它是否符合“集体利益”,须知“集体利益”的解释权在班主任手中。
集体舆论往往只能控制学生的表面行为,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
真正解决问题,常常要靠个案诊疗。
先学会读懂别人,再要求别人读懂自己。
爱是不能强加于人。
7、应激反应:案例《一件让我很没面子的事》
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未必是教师脾气急躁,缺乏修养,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教师缺乏专业能力。
艺高人胆大,艺高人不慌,沉稳以胸有成竹为前提。
8、偏袒:案例《女生打男生》《如何批评教育不会认错的学生》
教育应该公平,不应该总是让老实听话的学生吃亏。
挨了冤枉打,还要挨批评,如此下去,谁还敢当好学生?
9、越位:案例《我的好心学生不能读懂》
先学会读懂别人,再要求别人读懂自己。
爱是不能强加于人。
10、认错主义:案例《谁扔的纸团》
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这是最表面的、最肤浅的教育,其实不过是管理而已。
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
到底问题解决了多少?不再往下想了。
赞可夫:在你叫喊之前,行忍耐几秒钟。
想一下;你是老师。
感悟:用学生对待犯错的态度来决定处理学生的结果,这其实是教师“师道尊严”在作怪,这样的处理不会让学生服气,更不会真正解决问题。
千万不能把“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犯错误的根源”,这是一种缺乏深入思考的表现,也是错误的、本末倒置的。
这有点像“土拨鼠哪去了”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学生不能有那么多的“假如”,当然可以多准备几套预案,如果“假如”过多,会束缚教师手脚;从另一角度来看多角度思考会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多学习医生的‘望问闻切“之道。
11、不妥协主义:案例《老师,作业交哪儿》《除了爱和包容,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冲突与妥协,冲突与妥协,冲突与妥协……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说是课堂生活的特征。
可以认为,课堂是从事日常教学,完成某些活动,实现某种价值的场所。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遭遇重重因素,穷于应付,并且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的场所。
教与学这一活动,是通过无数的冲突与妥协才得以实现的,它绝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的纯粹的过程展开的。
”
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能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照顾要逐渐减少。
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
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
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平等。
被照顾者犯了错误,必须进行惩罚。
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12、完美主义:案例《那一条红红的丝带》
有成就的人都不是没有缺点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点,这与雕塑的路子完全不同。
如果一个人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平静地微笑,这个人就高贵;如果以个人无论喜怒哀乐都能自然的流露,这个人就是朴实。
朴实与高贵都表明了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它们同样美好,只是高贵更接近神灵,朴实毗邻稚童。
老师要朴实的面对学生,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虚伪的完美的神的姿态,要给学生一个平凡真是的人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到老师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正因为我们不完美,我们才向往完美;正因为完美不存在,所以我们才不会苛求完美。
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感悟:(1)、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生活;不完美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人生。
(2)、教育和人生多一些朴实,少一些虚伪的高贵。
(3)、木桶理论用在教育学生个人方面不合理,因为人才的发展常常决定于“长板”而不是“短板”。
用于班集体的管理和教育是否可以。
教育应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而不是避长补短,或避长扬短。
13、溺爱主义:案例《两张纸条》
7、案例《漂亮的学生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职业的爱必须做到,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
教师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这是大爱),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爱(这是小爱)。
8、案例《细节决定失败》
年轻教师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不重视细节,极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育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
无论是之学还是授课,小处都不可小视,细节都不可忽视。
9、案例《对这样的学生你是怎样教育的》
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这是毛泽东说过的话。
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能用简单的头脑应对复杂的世界,不能用纯朴的心面对狡猾的对手。
面对狡猾者,需应之以机警。
10、案例《“好我”战胜“坏我”》
我主张把教育放在事前发生之前,我称之为上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