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教学设计课题: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教学内容:1、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确立自己学习的目标。
2、学会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方法。
3、明白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课程内容:同学之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表演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白同学之间相处要相互帮助、互相宽容。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体验同学间友好相处的美好与幸福。
2、行为与习惯:能够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养成社会认知能力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班级中的同学关系的正确处理是其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之一。
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增强其体谅、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采用讲故事、设置问题情景、小组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通过回忆自己的感受和移情,自觉产生同情心理,从而主动行出应该为他人着想,尊重、信任他人,善待他人的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让学生准备一下自己好朋友优点2-3条教师准备:1.关于“患难见真知”的小故事;2.关于友谊的小诗;3.<友谊地久天长》音乐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要友好相处,相互尊重。
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欣赏和友爱之情;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教学难点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
教学策略与方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課堂上主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用心倾听、用心领会并参与大部分活动,从中得到认识和体验,激发情感,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
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体验法;2、探究法;3、讨论法。
教学进度建议本主题需要一个课时完成。
通过一些熟悉的情境,课上交流讨论,使同学们了解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学具及媒体使用游戏引入,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在实验小学这个校园里已经生活了三年时间。
大家应该彼此非常熟悉了,让我们玩一个游戏“猜一猜”,看看同学们之间的熟悉程度。
2、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同学之间请两名学生上台来进行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抓住学生的心理,采用游戏的形式,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之中,为后面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幻灯片出示:互动交流,探究实践活动一:说一说1、找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朋友,说出朋友的优点,夸一夸他。
(要引导学生给每个同学都找到优点,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下“好孩子” 的感觉。
)2、教师小结活动二:议一议1、PPT展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同学之间的友谊就像这一棵大树,如果不就以维护,做出一些损害友谊的事情,大树的绿叶就会变黄落下,最后成为一棵枯树;你认为这些行为分别有哪些?2、为了友谊之树长青,我们该怎通过刚才的活动,我知道大家已经看到同学身上有很多的优点,同时也能正确认识了自己,增加了信心,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友情。
1、找3名同学讲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2、分小组讨论朋友之间应该怎么去做,并把小组讨论结果写到六角姓彩纸上;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将学生写的彩纸贴到黑板上,并拼成一个心形。
我手写我心,让每位同学找到身边朋友的优点,帮助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更是帮助被找到优点的同学增强自信心。
希望通过正确的行为和错误行为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该如何和同学友好相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你能说出自己同学的优点吗?么做。
3、PPT动画展示,有了这样的行为,友谊之树重新变绿到开花到结出了有意的果实。
4、教师小结。
活动三:想一想1、PPT展示《患难见真知》寓言故事。
2、思考:(1)文章的题目“朋友”为什么加引号?(2)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2、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真正的朋友,并说一说具体的例子。
3、呈现朋友之间发生的事件,说一说你的处理方法。
1、学生讨论并交流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2、根据老师出示的情景设计,谈谈自己该怎么办。
学生对于朋友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借给别人书、借笔等。
在此,通过一个短小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友谊的伟大,再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并且学生从心理上也能够认识到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幻灯片出示:我该怎么办1、朋友在考试时给你递小纸条,求你把答案告诉他,你会怎么办?2、你的好朋友把教室的窗户打破了,他不想让老师知道,你该怎么办?3、老师不让带玩具到学校来,你的好朋友把玩具带到了学校,你该怎么办?结课环节,“读一读”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谁来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2、教师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朗诵关于友情的诗歌,结束本节课。
1、学生畅所欲言2、师生共同朗诵诗歌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伤口,通过朗读儿歌,学生更容易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深入地了解了朋友,感受友谊的重要性。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学生的课堂活动方法设计师生互动、做游戏、展示资料《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学情分析: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说:关心爱护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关爱;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敬重。
互相尊重,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尊敬和看重对方。
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应当尊重同学,尊重同学的人格,尊重同学的愿望、感情、爱好和民族风俗习惯。
怎样做才算尊重同学呢?在学校里,应该尊重大同学,爱护小同学,尊重女同学,不取笑同学,不给同学起外号、不背后议论同学。
同学间每天第一次见面要相互问好、离校时互相道别,说声“再见”。
这是真诚、礼貌的表示,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必要形式。
同学互相尊重还必须注意从“我”做起。
每个同学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每个人老强调别人应该尊重自己,唯我独尊,那是不现实的。
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强调我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创造人人互相尊重的风气。
讲尊重同学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
每个同学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当他的人格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时,往往是很伤心、很痛苦的,我们有些同学不大注意这一点,常常用自己的长处去讥笑别人的短处,跟别人说话不分大小、拌嘴专门揭短,开玩笑开过头,侮辱人甚至捉弄生理有缺陷的人,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人格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总之,互相尊重,是一个人有礼貌的表现,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文明行为。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都要和同学接触,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也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行为。
雷锋有一句名言:“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爱护。
同学在学习上有困难,我们要帮助他学习,帮助他解除疑难,要随时随地想着同学;同学缺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要热情爽快地借给他,主动地帮助他;同学获取好的学习成绩,我们要虚心向他学习并互相鼓励。
在学校里对同学要礼让,我们要时时爱护小同学,处处尊重女同学,特别是关心照顾体弱和有残疾的同学。
同学们只要心中有他人,时刻为别人想一想,你就能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为别人做好事,这样长期做下去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和信任。
同时,它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美德。
同学之间交往,一定要守信用,说到做到,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去办,办不到的事不轻易答应人家。
信义是交往的基础。
善良,友好的人最容易交到朋友。
与同学相处要真诚待人,不骄傲,不“要尖儿”,特别不要背后传话议论人。
未得到同意,不能随便动用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告诉同学。
阅读同学的书报,不要弄脏、不要撕破、更不要私自带走。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多做自我批评,多要求自己,别人有错要耐心帮助,能原谅他人的过失。
要宽容。
在与同学交往时要举止稳重、大方、行为适度。
与人谈话,不要先拍拍打打别人或用手指点人家说话。
在与同学交往中还要注重讲礼节。
在妨碍别人时要立即改正,并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妨碍自己,并表示歉意时要说:“没关系”;当别人给了自己方便和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当帮助别人做好事、受到感谢时要谦逊地回答:“不用谢”,“别客气”;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气说:“请”。
礼貌是交往的桥梁。
不讲礼貌就没法与人和睦相处,自己也会失去朋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是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将是一位学问浅显,听不到太多东西的人。
同学们要学会文明交往,广泛交朋结友。
目标预设:1.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2.能够处理同学之间的简单矛盾,学会彼此谅解。
感受到多为别人着想,尊重、信任他人,善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效果分析:新课伊始,采用游戏“猜一猜”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明理环节,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说一说”让学生从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入手,引导学生看到同学身上的优点,同时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加信心,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
这个环节参与率高,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做了回答,不难看出,同学们还是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的,这是与同学相处的基础。
再从反面谈谈影响和伤害朋友之间的行为。
此时,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怎样和同学相处并成为好朋友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导行环节,通过播放寓言《患难见真知》的故事。
这一环节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真正的朋友理解是肤浅的,基于此,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通过引领,学生明辨了“真正朋友”的含义,随后出示几道判断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
全班举手积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正确率100%。
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几分钟里,采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一首诗,水到渠成,同时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以及重难点的把握上,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环环紧扣,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教师的过渡语和教学小结都比较到位。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参与率达90%,目标达成度高。
《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分析:1.《大家都是好朋友》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在集体中成长》单元中,与上一主题“快乐的集体生活”内容联系紧密,是对主体的扩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