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学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探究作品的悲剧意蕴。
学习过程:
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解析:
解析:
写作意图有三方面:一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委婉劝谏之意,希望君王不可骄奢淫逸;二是抨击了官吏贪婪暴虐、媚上欺下的恶行,揭露了官场飞黄腾达的潜规则;三是在同情百姓命运的同时表达了“善有善报”的思想。
2、思考:作品在情节设计上是如何体现写作意图的?
解析:
征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体现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华阴令欲媚上官”体现官场媚上以求高升的现实;“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体现官吏的狡猾与暴虐,“一”与“数”的反差揭示征促织给百姓带来的悲惨命运。
觅促织:成名的命运和众多百姓相似,从“薄产累尽”到“忧闷欲死”再到“惟思自尽”,命运悲惨;“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宰严限追比”再次凸显官吏的狡猾与暴虐。
求促织:求神是在现实中陷入绝望的情况下最后的希望与寄托。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可见求神举动在民间的普遍,从侧面反映百姓的命运。
作者欲使成名的命运柳暗花明,因此有这样的设计。
得促织:是求神的后续,成名在画的指引下抓到了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的描写可见促织对成名全家命运的重要性。
一家生死系于一只小虫,揭示“人不如虫”的可悲。
失促织:成名子因好奇心而使促织逃出并最终死亡,其母“面色死灰”的神态和“死期至矣”的语言可见一家人无法承担失掉促织的后果。
化促织:儿子的死让成名化怒为悲,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表现了促织给成名带来的精神痛苦之深重。
“化促织”又是峰回路转,给成名带来一线生机。
斗促织:成名子所化的促织敏捷善斗,让成名喜出望外。
一家的命运看到曙光。
献促织:成名献上的促织打败所有对手,令天子大悦。
成名受赏,“裘马过世家”,
获得圆满结局,体现“天将以酬长厚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小说情节中,哪些是客观现实,哪些是作者主观愿望?现实中成名有没有可能获得圆满的结局?
解析:
客观现实:征促织、觅促织是客观现实,宫中骄奢淫逸,官吏贪婪、狡猾、暴虐,百姓家破人亡。
成名“惟思自尽”的痛苦是百姓命运的缩影。
主观愿望:求促织、化促织这两个峰回路转的关键情节在现实中都不肯能发生,都是作者基于同情而刻意设置的情节。
由此,斗促织、献促织的喜剧结尾也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现实中,成名改变悲惨命运的唯一途径是得到一只善斗的促织。
从“市中游侠儿得其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可看出这种希望的渺茫。
家破人亡,是现实中成名一家不可避免的结局。
总结:小说中作者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所以,小说看起来是喜剧结尾,但却充满悲剧意蕴。
4、作业
B.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C.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榜掠/胫股摧残甚矣/
D.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榜掠胫股/摧残甚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
我父亲忠厚木讷,今天遭到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替父亲申冤去。
(2)迟至半月始得质理。
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
拖延了半个月,才开庭审理。
郡司将席方平一顿毒打,又把状子批给城隍复审。
(3)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
到了家,席方平先醒过来;叫家里人撬开他父亲的棺盖,看到尸体依旧僵直冰凉,等了一天,才渐渐回温苏醒过来。
4、本文在写作意图与情节设计上与《促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写作意图:都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官吏的贪虐,《促织》借征促织之事表现官吏的媚上欺下,《席方平》借冥府告状来表现官员的贪腐和官官相护。
也都表达了“善有善报”的思想和美好愿望。
成名一家和席方平父子最后都得到上天眷顾,结局圆满。
情节设计:都有改变人物命运的重要转折。
《促织》有求促织、化促织的情节使成名一家免于倾家荡产,而席方平则遇到二郎神为其主持公道从而成功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