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织》导学案(教师版)

《促织》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主编人:郑国清审核人:黄静群定稿日:2017. 2 编号KGYZYWX5002《促织》【课题】《促织》(粤教版教材《选修5》)【课型】本文属于短篇小说阅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

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

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

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聊斋主题曲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蒲松龄( 1640~ 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1厚德树人博学经世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在贫苦的生活中长大。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又久处乡野,亲眼目睹官绅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心中郁闷不平,于是“假借狐鬼,摹成一书,以抒孤债”,这就是《聊斋志异》的写作目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其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以婚姻爱情、批判科举、揭露黑暗现实为题材,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或用幻化的鬼狐花妖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

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补充:蒲松龄路旁搜奇蒲松龄在乡里居住的时候,不流于世俗,性格尤其奇怪放诞,以做村里的小孩的老师来养活自己.他作<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早晨,拿一个大磁罐,里面放着苦茶,又准备了一包烟草,放在过往人多的大路旁.地上放上芦席,坐在上面,烟叶和茶放在身旁.见行人走过,一定强拉着他跟他说话,随他知道什么,谈论些稀奇古怪的事.(行人)渴了蒲松龄就让他喝茶,或者给他奉上烟,一定让他畅快地谈论才罢.偶然听说了一件事,回去之后加工润色.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了,所以笔法非常绝妙.。

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鬼写妖”,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

三、基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昂其直/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价格)2.而翁归(而,通“尔”,你的)3.手裁举(裁,通“才”,刚刚)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2厚德树人博学经世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今”的)6.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口)(二)古今异义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两股间脓血流离①古义:大腿。

②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3.儿涕而去涕:①古义:哭泣,流眼泪。

(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②今义:鼻涕。

去:①古义:离开。

②今义:与“来”相对。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5.民日贴妇卖儿①古义:抵押、典当。

②今义:粘贴、贴补。

(三)一词多义1.责(1)因责常供/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2)每责一头(索要,索取)(3)以塞官责(责任,差使)(4)受扑责时(责罚)3.顾(1)成顾蟋蟀笼/徘徊四顾(看,动词)(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只是、不过,连词)4.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5.岁(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成有子九岁(年龄)(3)后岁余/不终岁(年)6.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见虫伏壁上(上面)(3)上于盆而养之(放置)3厚德树人博学经世(4)以金笼进上(皇上)7.意(1)即道人意中事(心里,名词)(2)意似良(神态、神情,名词)(3)惴惴恐不当意(心意,名词)(4)岂意其至此哉?(料想、估计,动词)8.而(1)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但,连词,表转折)(2)儿涕而去(连词,表承接)(3)掩口胡卢而笑(连词,表修饰)(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1)岁征民间(每年)(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用草席)(5)日与子弟角(每天)(6)力叮不释(用力)(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2.名词活用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2)旬余,杖至百(杖责、用杖打)(3)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装进笼子)(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5)儿涕而去(流泪、哭泣)(6)自名“蟹壳青”(命名、取名)(7)细疏其能(陈述)(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10)仙及鸡犬(成仙)3.使动用法(1)昂其直(使...昂,抬高)(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4厚德树人博学经世(4)不如拼博一笑(使...拼)4.意动用法(1)成然之(认为...对)(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3)益奇之(认为...奇特)5.其他活用现象(1)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完)(2)近抚之(形作动,靠近)(3)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4)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5)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6)审视(动词作状语,仔细地)(7)啼告母(动词作状语,哭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物故非西产2.非字而画(二)被动句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被动句,无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三)定语后置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后置定语)(四)状语后置1.问者爇香于鼎2.焚拜如前人3.既而得其尸于井(五)省略句1.岁征(于)民间。

2.(上官)试使(之)斗而才,因责(之)常供。

(前“之”代促织,后“之”代县令)3.令以(之)责之(于)里正。

4.转侧(于)床头,惟思自尽。

5.成妻纳钱(于)案上。

6.(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

5厚德树人博学经世7.见有虫伏(于)棘根。

8.(成名)遽扑之,(虫)入石穴中。

(成)掭(之)以尖草,(虫)不出,(成)以筒水灌之,(虫)始出。

9.(成名夫妻)近抚之,(儿)气息惙然。

喜置(之于)榻上。

10.徘徊四顾,见虫伏(于)壁上。

11.(成名)视之,(虫)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12.不敢与(之)较。

13.临视,则虫集(于)冠上。

14.又试之(以)鸡。

15.(巡抚)又嘱学使俾(成名)入邑庠。

(六)固定句式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是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句式,意为“该不会是……吧”、“恐怕是……吧”)译:(这画)该不会是指点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2.岂意其至此哉?(“岂……哉”,表示反问语气,意为“难道……吗”、“怎么……呢”)译:难道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结局吗?(七)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4.斯须就毙(一会儿)5.未几,成归(没多久)6.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吃一顿饭的工夫)四、讲故事,知内容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请根据这一线索概括每一情节的内容。

序幕:交代故事背景朝廷岁征促织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发展:搜觅促织神卜促织图索促织高潮:捕毙促织魂化促织试斗促织结局:因献促织致富尾声:评议促织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6厚德树人博学经世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五、内容分析1、蟋蟀是怎样控制成名的悲喜情感的。

朗读课文第4、5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的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

2、在成名的心中,蟋蟀重要还是儿子重要?析:“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成名一整夜没有睡觉,为儿子,更为蟋蟀,所以才觉得原本是蟋蟀还在。

周国平《一个父亲的札记》中这样写到:“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把什么‘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句话份量的沉重,孩子的死亡带给父母的伤痕是不可理解的。

”九岁的小孩,“窥父不在,窃发盆”。

他知道盆中的小虫吃的是“蟹白栗黄,备极爱护”他能不好奇吗?所以他打开盆,促织跳了出来,你能体会一个九岁孩子当时的慌张吗?他慌里慌张的去捕,涨红的小脸,满脸的汗水,小虫到手,已是“股落腹裂”。

面对这巨大的事变,课文写到“儿惧、儿啼、儿涕”,以至于投井。

儿子复醒,父母应该高兴;儿子神气痴木,父母应担心才对,如何成名还是念念不忘那只促织呢?是不是不合常情?所以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可见这里的亲情已经被异化了。

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

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

3、学生朗读“斗促织”自然段(6-7),抓住成名的感情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