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概述.................................................................................................... - 1 -第2章供热现状...................................................................................... - 12 -第3章热负荷.............................................................................................. - 13 -第4章供热能源结构确定.......................................................................... - 22 -第5章城市供热方案.................................................................................. - 28 -第6章城市热源方案确定.......................................................................... - 32 -第7章供热分区规划.................................................................................. - 35 -第8章供热热计量规划.............................................................................. - 36 -第9章热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 56 -第10章节能与环保.................................................................................... - 60 -第11章供热体制规划 ................................................................................ - 71 -第12章近期建设规划................................................................................ - 73 -第13章投资估算........................................................................................ - 76 -第14章经济效益分析................................................................................ - 78 -第15章供热应急预案................................................................................ - 85 -第16章结论及几点意见............................................................................ - 94 -第1章概述1.1城市概况中宁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宁夏平原南端,隶属中卫市管辖。
地处黄河两岸,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东临利通区、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现辖6镇、5乡、118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政区总面积4165.89平方公里。
2013 年,中宁县总人口33.61万人,其中汉族占75%,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24.5%。
县政府设在县域中部宁安镇,县城距自治区首府——银川约140km,距中卫约40km。
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境内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林茂粮丰,共有耕地64万亩(川区水浇地37,山区旱地27),95%以上为自流灌溉,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中宁县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俗雅纯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西北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浑然一体,古老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穆斯林风情相互融合。
有明长城、双龙山石窟、鸣沙塔、石空大佛寺、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天湖、黄河湿地生态园、南河子公园、枸杞观光园、枸杞博物园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点。
县内自然资源丰富,石膏、石灰石、煤、铁等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尤其是碱沟山无烟煤(其中固定碳88.66%、高位发热量7538卡/克、低位发热量7197卡/克、机械强度67.14%、灰分5.33%、挥发分2.99%、含硫量0.95%)是高密度、高强度、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无烟煤,总储量达6亿吨,被誉为“天下第一煤”。
石膏储量高达100亿吨以上,居中国第二;石灰石储量2亿吨。
黄河自中卫胜金关入境,自西向东从青铜峡出境,穿越县境68公里,流域面积2959.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600立方米/秒。
电力上,县内有装机规模为2×330MW火电厂一座、2×49.5MW风力发电厂三座、2×0.068MW水电厂一座。
有750KV变电所1座、330KV变电所5座、220KV变电所2座、110KV变电所15座,电力资源充足。
盛产枸杞、红枣、粮油、瓜果、畜禽等农副产品。
1.2自然概况1、地形地貌中宁县地处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北部、东部和南部多为山地和丘陵。
黄河自西向东转北横贯全境,把全县土地切割为南北两部分。
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平原、山地和缓坡丘陵。
2、气候中宁县属干旱半荒漠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处于南温带和中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特点: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变幅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灾害性天气多。
历年平均气温9.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26.7℃。
历年平均降水量221.6mm,年际变化幅度大,极不稳定,县境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西南山区降水量在200mm以上,多雨中心在县城附近,降水量超过220 mm,牛首山、碱沟山等地不足140 mm。
年均蒸发量2055.3 mm,为历年平均降水量的9.3倍。
年均日照总时数2883.12小时。
3、工程地质中宁县大地构造位置正处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走廊过渡带的东端,靠近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形构造的脊柱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一个相对坳陷的活动地区。
地层结构生成年代先后顺序的岩性变化,由薄层灰岩、夹板岩、砂岩、板岩、砾岩、石英岩、粉砂岩等。
山前丘陵地带,一般上部为砂质粘土,下部为粘质砂土。
沿黄河、清水河两岸分布由砂、砾、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和淤泥组成。
4、水文地质水资源县境内主要有黄河、清水河和红柳河三大水系。
黄河过境长度68 km,流域面积2957 km²,年径流量315亿m³,河水矿化度0.4g/L;清水河系一级支流,流经长43km,流域面积204 km²,平均年过水量1.24亿m³,矿化度3—28g/L;红柳河系二级支流,境内流程20km,流域面积1064 km²,年径流量990m³,矿化度4g/L。
境内还有五大干渠引、提黄河水量13.4亿m³。
地下水总储量为5.69亿m³,其中灌区储量为5.55亿m³,其矿化度<1 g/L占52.6%,1—3g/L占42%;山区储量0.14亿m³,其矿化度3.12—6.57g/L。
此外,还有49眼古井山泉均为淡水。
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513亿m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5.59亿m³,其中主要是平原灌区和清水河水系分别为5.10亿m³和0.49亿m³。
5、山洪、河洪县境内有名称的山洪沟分布在黄河南北共34条,其中河南灌区19条,河北灌区15条。
山洪沟与渠系大体上呈垂直相交。
一般在7、8两月雨强较大、历时短,9月份雨强较小、历时长,也有山洪出现。
另据文献记载黄河青铜峡发生大山洪年代自公元183年—1847年共发生22次,平均76年一次;1843年—1957年共发生7次,平均16年一次;1939年—1983年共发生5次,平均9年一次。
洪水持续时间一般长达45天,洪水漫灌,相沿日久,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多湖泊洼地约占全县灌溉面积的50%。
1.2.1历史沿革早在原始社会,中宁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西周时,这里是戍族部落游牧的地方。
自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有县级建制以来,境内先后设过5个州治(会州、环州、雄州、东皋兰州、鸣沙州)、4个县志(睠县、丰安县、鸣沙县和中宁县)。
元代以前,中宁地区是黄河南北分别设治,明代有一部分地区实行跨河设治。
民国23年,划中卫县胜金关以东地区设中宁县,县政府设在宁安堡。
历史上中宁是中原、西北和华北水陆通道的交会处。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历代屡设州县治所的根本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和公路取代了河运和脚运,但是,交通干线的大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中宁仍是宁夏川区通往南部山区的要冲。
县城宁安堡是1486年修建的堡城,清代河套运输畅通,宁安堡成为宁夏水陆运输的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商品发达、市场繁荣。
民国2年,堡城扩建。
新中国建立以后,宁安堡逐步进行改造和建设。
1.2.2社会经济概况(1)行政区划县域总面积4165.89平方公里,现辖6镇、5乡、118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2013 年,总人口33.61万人,其中汉族占75%,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24.5%。
(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亿元,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4.6亿元,增长27.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亿元,增长16.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6%;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02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32元,增长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