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
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
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
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
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
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
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对已建成的生产经营的企业实行服务环节帮办制,真正做到尊重投资者,关爱纳税人,把方便让给企业,将困难留给自己,投资软环境不断优化。
(二)发展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荆州高新区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
1、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高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支持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新区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这些政策措施将给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国家更加注重统筹区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又提出了“中部崛起”,高新区发展面临着新一轮政策环境机遇。
同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带两圈”(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荆州高新区处于“一带”之中心、“两圈”交汇处,融入“一带两圈”的条件优越,无论从宏观的区域联系、中观的区域和城市交流,还是微观的企业合作,都有利于推动高新区在“一带两圈””内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3、省市各级对园区经济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为高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省市两级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在工业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土地能源供应等方面都向高新区优先倾斜。
高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内核作用和规模效应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和关注,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区经济板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市委、市政府把高新区作为开放开发的主平台、“工业兴市”的主战场,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必将推动高新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虽然高新区产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高端“龙头”项目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高;科研机构的专业分布与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投资环境有待完善,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先进高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生活配套设施薄弱,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劳动人口不足。
对上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以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争取主动。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1、发展定位坚持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生态优良的产业导向,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做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孵化培育与招商引进相结合,营造人文科技生态适宜环境,努力积聚创新资源,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把高新区建成全省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区域的创新中枢,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聚集,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实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组织、机制和服务创新,构建从企业初创、成长到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接力式”创新服务环境,重点加强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和体系,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大院大所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并购,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
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印染、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构建五个特色产业园产业布局框架。
3、产业发展原则坚持高水平发展,重视产业集成性和成长性。
鼓励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高附加值的产业和项目,促进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坚持突出特色, 统筹产业空间布局。
紧密结合全市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充分利用资源环境条件,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
坚持产业相对集聚、功能相互依存、自然条件支撑三者协调一致,合理划分园区功能,围绕“龙头”项目,做好区域产业配套衔接,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
完善创新机制和环境,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和科技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创新集群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树立产业发展零排放的目标理念,发展高端、绿色和轻型特色产业,严格项目入园环保门槛,促进生态科技园区建设。
(二)发展目标1、产业发展目标: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增长35%以上,是2008年的2.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33%,即占比每年平均提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增长25%。
每年引进投资过1000万元工业项目80个以上,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开工建设工业项目80个;建成产出工业项目80个。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和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低污染的项目,并力争有重大突破。
培育销售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5家,过5亿元的企业10家,过1亿元的企业20家,努力打造先进制造、新材料、纺织印染3个过百亿元的产业。
(年度预计指标详见附表1、附表2)2、技术创新目标:重点推进孵化体系、服务体系和研发体系建设。
2011年,争取获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累计100项以上,获国家省部级重大计划立项累计30项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以上;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3个;绝大部分重点骨干企业拥有独立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家以上,企业申请专利数年增20%;新增孵化场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入孵中小型科技企业累计达到200家,孵化毕业率超过20%。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
3、园区建设目标:2011年,园区新增开发园区面积10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0亿元以上。
主干道路网进一步完善,五个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力争达到150万元/亩以上。
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万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35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水耗控制在30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各削减5%。
(三)发展战略1、产业集聚战略:不断优化园区的内部结构,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培育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战略伙伴,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和形成具有园区产业基础、特色及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