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及衍生灾害防御实用技术手册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二OO八年五月前言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指示, 科技部会同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编写了《抗震救灾减灾气象实用技术》,重点针对地震以后灾区可能出现的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现印发供参考。
四川省的主要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有:暴雨、高温、强对流(雷电、冰雹等)、泥石流、山体滑坡、雾、寒潮、道路结冰、雪灾等。
地震后,灾区的强降水将给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库、大坝、堰塞湖、道路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气温的变化也会对灾区的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等产生一定影响等。
震后灾区应加强防范上述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发生,减少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编制过程中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各部门和地方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及时补充和更新,为抗震救灾提供有效支撑。
目录一、地震灾区的气候概况 (1)1.地理概况 (1)2.气候概况 (1)2.1气温 (1)2.2降水量 (2)2.3日照 (3)2.4四川地震重灾区5-9月气候背景分析 (3)二、地震灾区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5)1、暴雨 (6)1.1特点及危害 (6)1.2暴雨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6)2、高温 (8)2.1特点及危害 (8)2.2高温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8)3、雷电 (9)3.1雷电特点及危害 (9)3.2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9)4、冰雹 (11)4.1特点及危害 (11)4.2冰雹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1)5、地质灾害 (12)5.1泥石流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12)5.2山体滑坡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14)6、雾 (15)6.1特点及危害 (15)6.2大雾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5)7、寒潮 (16)7.1特点及危害 (16)7.2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6)8、道路结冰 (17)8.1特点及危害 (17)8.2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8)9、暴雪 (18)9.1特点及危害 (18)9.2暴雪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19)三、地震灾区高温天气对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0)1、高温天气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0)2、高温天气对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1)四、地震灾区降水对地质灾害、水库、大坝、堰塞湖、道路交通等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2)1、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22)2、降水对水库、大坝的影响 (23)3、降水对堰塞湖的影响 (24)4、降水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24)五、天气对人的影响 (25)1、夏季情感障碍症 (25)2、伏天对人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6)3、防雷击 (27)4、雾对人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8)5、寒冷对人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28)六、民众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29)1、中国天气在线 (29)2、问天网 (30)一、地震灾区的气候概况1.地理概况四川省位于中国内陆西部腹地,四面环山。
它分为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大部分。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长江上游,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西面有3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纵列,南缘为贵州高原边缘的娄山山脉,东部则为川鄂交界的巫山山脉。
盆地中心低平,地貌极为完整,地势多为缓岭浅谷的山丘地貌,相对高差不大。
川西高原海拔4000—4500米。
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各省区第五位;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分别占全省总面积58%、37%和5%。
全省设有成都、乐山、德阳、眉山、南充、达州、雅安、绵阳、广元、遂宁、巴中、广安、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攀枝花18个地级市,阿坝藏族羌族、甘孜藏族、凉山彝族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38个县(市)、其中4个自治县。
2.气候概况四川省分属两大气候区,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多云雾,少日照。
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川西南山地属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川西北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雨旱季节明显,多日照,气温较低。
2.1气温四川省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
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
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10℃,长3.5 个月。
川西高原主体部分年平均气温<8℃;一月平均气温-5℃左右;四月平均气温5℃—10℃;七月平均气温10℃—15℃;十月平均气温5℃左右。
全年无夏,冬季漫长。
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气温:谷地15℃—20℃,山地5℃—15℃。
一月平均气温5℃,德昌以南谷地10℃—12℃,为全省冬季最暖地区;四月平均气温10℃—24℃;七月平均气温15℃—26℃;十月平均气温10℃—20℃。
四季不分明,一般只分两季。
全年日平均气温≥10℃。
各州(市)极端最高气温(Tg)、极端最低气温(Td)和日最大降水量(Rg)表2.2降水量四川省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
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
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
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
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地区年降水为800—1200毫米。
2.3日照四川省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 -1600小时;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
2.4四川地震重灾区5-9月气候背景分析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茂县、汶川、绵竹、都江堰五县)主汛期出现在6—9月,5月出现强降雨和暴雨洪涝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从6月中旬开始灾区降水量将逐旬增多,7—8月份降水达到峰值,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增加到20—35%。
5月开始,地震重灾区气温呈逐步升高的趋势,30℃以上的高温日数将逐渐增多,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导致灾区疫情的发生,同时也影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1.降水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茂县、汶川、绵竹、都江堰五县),5—9月各旬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80毫米左右(图1),其中5月中旬至6月上旬各旬降水量一般不足30毫米;汶川和茂县6月中旬至9月下旬各旬降水量30—40毫米;其余各县自6月中旬开始各旬降水量逐旬增多,至7月下旬达到最多,为80毫米左右。
204060801005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9月下旬降水量(毫米)图1 地震重灾区5-9月各旬五县平均降水量变化地震重灾区5—9月各旬降水天数平均为5—6天。
5月各旬出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概率为8%—12%,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较小,为1%—2%;6月各旬出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概率为30%—40%,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为5%—10%;7月各旬出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概率为55%—65%,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为20%—30%;8月各旬出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概率为40%—50%,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为25%—35%;9月各旬出现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概率为15%—25%,发生暴雨洪涝的概率为5%—10%(表1)。
表1 地震重灾区5-9月出现大雨以上降雨及暴雨洪涝的概率2.气温四川地震重灾区从5月开始各旬平均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8月上旬达到最高,为24.1℃。
5月各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下(图2),夜间最低温度平均为15℃,极端最低可达5℃以下,白天最高气温平均为31℃,极端最高可达35℃以上;6—8月各旬气温在21—24℃之间,夜间最低温度平均为20℃,极端最低可达8℃以下,白天最高气温平均为33℃,极端最高可达37℃以上;9月的各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下,夜间最低温度平均为15℃,极端最低可达5℃以下,白天最高气温平均为30℃,极端最高可达35℃以上。
10152025305月上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9月下旬温度(℃)图2 地震重灾区5-9月各旬五县平均气温变化二、地震灾区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各气象部门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的级别一般划分为4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具体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统计资料表明,四川省的主要气象及其衍生灾害为:暴雨、高温、强对流(雷电、冰雹等)、泥石流、山体滑坡、雾、寒潮、道路结冰、雪灾等。
1、暴雨1.1特点及危害暴雨是指在二十四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毫米的降水。
暴雨易造成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降水以及局地性短时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引发地质灾害,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暴雨的发生和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川省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6—9月,主要洪涝严重的年份有1959、1961、1981、1998、2004年等。
降水等级划分规定:1.2暴雨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